8月3日,我院“山水赋能,青鸢展翅”少年观鸟小分队在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村持续开展第三日自然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自然认知、生态体验、社区互动”三大核心目标,结合在地资源和生态场景,进一步拓展自然教育内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与生态意识。
当日上午,队员们围绕“观鸟奇遇记”主题开展晨间生态观察活动,对比分析前一日黄昏鸟类观察数据,从鸟类种类、数量及分布等维度,探讨其与时间节律及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起基于实地观察的生态认知模型。该环节不仅提升了队员的观察能力与数据分析意识,也为后续课程的生态主题教学奠定基础。

观察早间鸟类活动
随后,实践团开展以“自然创作与表达”为核心内容的室内手工课程。部分儿童在实践成员的指导下继续完善前一日的自然手作,另有儿童自主在户外采集本土植物、落叶、石片等材料,结合个人理解进行艺术化加工,作品涵盖竹艺拼贴、昆虫写生、自然纹理拓印等多个方向。该课程有效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培养,推动生态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也为“乡土创客坊”体验奠定基础。



完善手工、收集物料、分组活动
下午,团队组织开展“创意小摊”主题活动布置与预演。实践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自然保护、水源知识、生态标本展示、环保趣味问答、手工艺作品售卖等板块搭建摊位。活动设计注重科普性与互动性,充分体现自然教育向社区延展、向公众传播的导向,进一步落实“研学+科普+共建”的实践宗旨。让生态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区,践行“社区共建”目标。


自然主题创意摊位
傍晚,团队在村委支持下组织简洁有序的结营仪式。全体队员围坐交流,回顾两日活动收获,分享个人成长体会,并表达对自然教育与乡村文化的深厚兴趣与认同感。活动过程中收集的图文资料及作品成果将作为后续展示与传播的基础,进一步推动生态教育项目成果的社会化表达与可持续延展。

回顾两天精彩瞬间,分享收获与感动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科学观察—创意表达9—社区参与”的有机联动模式,不仅拓展了青少年对生态知识的理解维度,也探索出自然教育在乡村场域落地实施的有效路径。团队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的深度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年力量。

团队合照
图片|林舒娅文
字|林舒娅 施虹宇
终审|董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