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的蝉鸣穿透九龙山的晨雾,热浪仿佛在层峦叠翠间悄然消散。浙江农林大学“野趣求知”小分队,初次踏上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龙洋乡九龙口村的古朴青石板路。彼时未曾预料,这场长达半个月的自然教育帮扶,竟会成为我们园林学子最鲜活的“户外课堂”。书本上抽象的植物分类、生态原理,都在孩子们求知的目光中,找到了生动的注脚。
一、行走山林,解读自然密码
7月9日至10日,初到龙洋乡,我们惊叹于丰富的生态资源,也发现当地孩子对这片“宝藏”尚且陌生。为搭建认知桥梁,我们精选了两条特色路线——中华蜜蜂活动径与红军古道。林间穿梭,辨识植物、调查生境、观察蜂群,课堂里的知识瞬间鲜活。这场沉浸式调研,让我们走出书本,走进现实,更深刻体会到专业的价值。

图1 特色路线
二、夏雨缓飘转译童心,点亮探索之光飘
实践中,最大的挑战与成就,是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易懂、乐于参与的趣味体验。我们基于调研成果,精心设计出“认知—体验—探究”三步课程体系,将植物的共生智慧、蜜蜂的社群生活融入故事与游戏。龙洋乡研学营负责人的一句话——“家乡的山水草木成了孩子们的‘活教材’”,是对我们服务乡村自然教育的最大肯定。

图2 讲解中华蜜蜂
三、双向奔赴,收获成长馈赠
实践中最动人的高光时刻,始终属于孩子们。他们用放大镜细察叶脉,用画笔描摹九龙山的轮廓,那份热爱与专注抚平了我们的疲惫。与此同时,我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得到锤炼,所学知识在野外实践中经受检验,更加坚定了用专业力量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

图3 植物标本的制作
四、步履不停,让“野趣”生根发芽
5月15日下午,园林学院心理健康服务部在教一206举办了“情绪便签”心理疗愈活动,近二十名学生参与其中。
近半个月的龙洋之行,是一次收获,更是全新的起点。我们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家乡生态的窗口,也为自己点燃了继续前行的信念。

图4 植物知识讲解
看着孩子们在自然探索中收获的纯真与喜悦,我们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分量。此次实践,让我们亲历了高校智力资源如何转化为激发乡村教育活力、推动生态价值实现的动力。未来,“野趣求知”小分队将继续探索,让更多“野趣”课堂在山野间绽放,让生态守护的种子在更多心田扎根,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步履不停,让“野趣”生根发芽。

图5 实践团成员与学生合影留念
图片/倪瑞 陈雨欣 金彤 方伶烨 龙洋乡政府
文字/倪瑞 陈雨欣 金彤 方伶烨
终审/董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