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素质拓展 - 社会实践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园林学院】践行“五水共治”,共建美丽浙江——“河道美化师”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7-08-07 14:59:01  阅读量: 次】


近日,我校园林学院“溯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群“河道美化师”在行动。在校团委和乡镇团委的相关支持和帮助下,“溯源”团队多次奔赴临安市潜川镇中间桥村开展“美丽浙江,五水共治”暑期系列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当地“五水共治”工作来助力省政府“双百双进”、“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的总体战略部署。

据调查资料显示,中间桥村的村民居住分散在6.5公里的村道两侧的村庄内,沿路有一条贯穿整个村庄的溪流,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村委们的介绍,实践团成员更为具体地了解到中间桥村“五水共治”的进程。之前,当地村民在五主要以养殖为生,有着不错的经济来源,但随之而来的是河道的严重污染。“五水共治”以来,中间桥村的干部和村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河道的污水治理上,通过劝阻村民停止养殖以及建立污水过滤池等方法来治污水,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同时村里养殖户的经济来源也基本被切断,本来是以养殖为主的农户,都出门务工另寻经济来源,因此村委们正尝试将中间桥村向休闲旅游方向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中间桥村污水治理已基本完成,并已进行部分景观改造,河岸一旁部分场地已改造成花海,种植大量月季。但若想将中间桥村向旅游方向发展,河道周边的绿化还有待提升。村支书表示计划将河岸边的竹林挖除而改造成花海。成员们了解到维护花海成本较高且效益不高。因此建议村支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要加入新事物,也要将好的东西保留并加以利用。例如河岸边的竹林可以改造成较好的景观节点和休闲场地,农田加以利用可以发展成农作园来吸引城市游客。同时,“溯源”小分队通过参考相关参考资料,在学校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将很多模糊的想法具体化,站在中间桥村的角度,从实际需求和可行性出发,通过图纸清晰明确地提供改造方案,以实际行动助力中间桥村“美丽乡村,五水共治”的建设,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河道美化师”。

通过实地考察活动,“美丽浙江,五水共治”不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些更直观更有价值的东西初具雏形。同时,该团队在中间桥村进行了一系列“五水共治”知识宣传、“水”主题教学活动以及跟随河长进行河道垃圾清理等活动。该团队旨在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增加村民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并通过绘画、书法等开展“水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当地孩子们的护水节水意识。

整个暑假实践过程中,该团队重点开展了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沿河景观创意规划、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让当地村民了解“五水共治”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团队中的园林学子也在实地实践中提高了对于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增强了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意识。

文/郑玮佳

图/朱圆月、李铜攀



上一条:【园林学院】依河而衍,古今相生——京杭大运河浙北流域传统水乡聚落空间

下一条:【农学院】“粮仓列车”检验小分队出动—-争做合格粮食人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