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拾穗织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吴昌泽、陈清爽、杨小竹
团队成员:钱泓美、徐羽洁、应畅畅、林梅、徐汪晓、陈钰瑶
一、基本情况:深入永安探寻共富新路径
7月16日至22日,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拾穗织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吴昌泽、陈清爽、杨小竹带领下,深入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开展调研。团队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广告学专业优势,以“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共富机制”为三大主线,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沉浸体验等方式,探寻乡村品牌打造与夜经济开发的新模式,致力为永安村乃至同类乡村绘制可复制、可持续的共富新蓝图。

图为实践团在党群服务中心前合照
二、实践过程:多元视角下的乡村实践探索
(一)文化传承与数字治理融合考察
实践团首站深入永安村文化礼堂,系统梳理开镰节、电商助农等特色活动的文化价值。团队重点调研“稻梦空间”数字管理系统,该平台集成村域管理、产业数据、交通动态等实时信息,实现村务“一图统管”,为乡村治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展现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典型范式。

图为永安村“稻梦空间”数字化应用管理系统
(二)农文旅融合实践考察
在“米多多之家”园区,实践团系统调研了稻米从仓储、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运作情况。团队成员观察到,智能化温控仓库和精加工车间有效提升了稻米的储存品质,真切体会到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提质作用。

图为实践团参观稻米加工车间
在稻香综合体内,实践团看到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如米汤、米酒等,这些都展示了永安村在地域品牌建设上的成果。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到,村里正积极通过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方式,将这些优质农产品推广至全国,借助新技术为乡村特色产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各色农产品
实践团还重点关注了共富机制的创新实践。共享菜园通过企业订单吸引游客的模式引发队员们关注;而在建的共富工坊计划将咖啡馆与驻村摄影作品展相结合,展现出永安村在积极尝试构建乡村文化消费新场景。

图为实践团参观共享菜园
(三)倾听泥土心声,感知民生温度
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与8位村民进行深度交流,收集关于乡村发展的“第一手”心声。一位老人谈及夜经济时坦言:“留不住人啊。”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对发展夜经济既充满期待又担忧实效的矛盾心理,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经济活力与民生实际需求。

图为实践团与当地村民交流
三、实践成效:洞察发展瓶颈与提炼可行方向
在实践调研中,团队清晰看到数字化治理与产业融合已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稻梦空间”系统实现了村务的高效管理,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为村共富”平台则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与模式孵化能力,通过多方协同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富裕经验。
与此同时,实践团也注意到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夜经济仍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特色项目和完善配套服务,导致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消费转化率不高;另一方面,青年返乡创业依然面临政策扶持不足与资源对接有限等现实瓶颈。
基于发现,团队初步聚焦三大优化方向:强化“永安稻香”品牌传播策略;设计特色“夜游”IP吸引体系;构建青年创业孵化支持机制,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方案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夜经济规划地点
四、师生感受:田野实践深化知行合一
实践团成员钱泓美在分享体会时谈到,此次深入永安村的实践经历,使团队成员深刻感知到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与现实挑战。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她更加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如何运用创意与传播专长,把永安的稻香故事和共富实践有效传递出去,正是专业价值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她也表示,田野调查极大深化了课堂所学,是理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一理念的关键环节。
指导教师们观察后认为,此次实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学生在实地访谈中锻炼沟通能力,在复杂业态分析中培养系统思维。同时,永安村在数字化治理、平台化协作与品牌化运营方面的探索,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宝贵案例。提炼“为村共富”多方协同机制与“稻香小镇”品牌建设路径,形成可推广的理论模型与教学素材,是未来教研结合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