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团学要闻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双百双进”社会实践|浙农林学子以实践 脚步,传递绿色文明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30 14:41:10  阅读量: 次】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筑牢生态保护法治根基,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扎根基层,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浙江农林大学组织开展了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青春普法护绿行”环保科普专项实践,共组建队伍36支,参与师生达334人,深入2省10市开展实践。“浙里两山颂 经纬万物生”——红色GIS大学生实践团、“e路青法・乡约生态” 暑期社会实践队等团队,面向农民、老人、儿童等重点群体开展差异化普法宣传、普及环境健康知识、推广绿色技术,参与生态修复实践与公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调查,以专业所长赋能生态保护,用青春行动传递绿色理念,生动展现了浙农林青年学子守护绿水青山、服务生态建设的责任担当。

浙江农林大学“浙里两山颂 经纬万物生”

——红色GIS大学生实践团

浙江农林大学“浙里两山颂 经纬万物生”——红色GIS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两山”理念,于2025年7月奔赴杭州市临安区,以地理信息技术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服务乡村振兴与低碳发展的青春答卷。

图为实践团合照

一、生态匠心:解码自然弦动传承

实践团深入天目山,考察微地貌特征与生物资源,探讨地貌与生物关联,参观生态营地设计与昆虫标本,深化生态规划与适应性认知。在天目山自然教育基地,团队成员亲身学习并协助小朋友完成传统竹弓箭制作,充分利用竹资源,锻炼动手能力,深化情感联结,筑牢生态保护与匠心传承根基。

图为实践团成员协助小朋友制作弓箭

二、低碳薪火:创新科普耕耘希望

实践团创新融合“科研IP+艺术表达”,于西天目山大地之野营地以动画《我是吸碳王》生动阐释毛竹林固碳作用,破解青少年知识入心难题。实践团在天目山组织废纸再生实践,科普造纸历史,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体验废纸破碎、制浆、抄造,传递循环利用理念,获营地高度评价。在“青春强农·忆苦思甜”活动中,实践团以趣味故事讲解小番茄技术,传承农耕文化,点燃农业兴趣,彰显服务“三农”热情。

图为小朋友观看科普动画

三、气象守护:科普启蒙筑牢防线

实践团在临安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低碳科普,通过知识讲解、短剧、扦插体验启蒙环保意识。孩子们利用废旧布料制作平安娃娃,团队成员借此引申讲解极端天气预警识别与避险要点,强调“防范胜于救灾”,点亮心中防灾“气象灯塔”。而后实践团赴临安气象科普馆深入学习,通过台风模拟舱、雷电演示、VR体验直观感受极端天气形成,与技术人员交流,深化理解,为后续气象科普志愿服务积累经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享竹子录取通知书

图为实践团成员传授扦插知识

图为小朋友和实践团成员交流互动

四、数字赋能:智慧筑基乡村调研

实践团深入太湖源镇指南村,通过入户问卷、座谈交流,全面调研人口结构、产业与基建现状。实践团重点考察污水处理站与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运用GIS技术优化环保设施空间布局。针对性调研村庄气象灾害风险与防灾能力,此次实践共收集低碳及气候防灾有效问卷120余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智慧支持。

图为当地居民填写调研问卷

浙江农林大学红色GIS实践团以脚步丈量绿水青山,以专业探索生态奥秘,用知识赋能乡村,用创新传递低碳,用行动守护绿色,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未来,团队将继续扎根大地、深耕专业,以GIS为笔,以生态智慧为墨,在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的交汇点描绘绚丽的青春画卷。

“e路青法·乡约生态”暑期社会实践队

为提升基层生态法治意识、探索乡村环境治理新路径,浙江农林大学“e路青法·乡约生态”暑期社会实践队聚焦精准普法,深入山东淄博、浙江湖州、建德、绍兴、舟山等省内外县市区多个乡镇村社,推行“一村一策”法治宣传与科普教育,致力于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可复制的“农林普法经验”。

一、扎根基层:普法宣讲润民心

6月28日,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e路青法·乡约生态”实践团深入社区乡村,锚定“提升环保意识,筑牢法治根基”。针对基层环保现状,融法规解读、案例警示与实用技术于一体,探索服务农民、老人、儿童群体的实效路径,播撒生态理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二、分类施策:精准普法护生态

实践团紧密对接基层需求,确立了“法规普及、意识提升、行为引导”三位一体的实践方向,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深耕细作。

图为团队成员与不同群体交流的合影

田间说法:法规技术助农护绿行,团队深入田间农户,聚焦农事解读法律条例。结合农污典型案,解析法律后果与环境危害;推广生态种植,引导农民依法护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三村村、邵家楼村采访村民

银龄科普:生活智慧守护家园美,在社区活动中心,成员们用“语言+图文”向老年群体讲解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窍门及护绿意义。团队成员紧扣其健康关切,阐释污染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激发其成为社区环保的积极践行者与监督者。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年人进行交流

童趣宣教:寓教于乐播撒生态种,在新建村乡村艺术中心,团队打造趣味互动课堂,用环保绘本和知识问答的方式,寓教于乐传递保护动植物、节约资源、爱护家园理念,在孩子心中播撒生态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学生团体进行普法活动

三、凝智聚力:经验总结谋长效

本次实践系统梳理基层群体环保认知特点与需求,深化“精准分众”关键共识,将法条转化为案例、将知识融入技能,是提升宣教实效的关键。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实践后总结工作

展望前路,团队将淬炼宣教精华,深化“法规-案例-技术”融合范式;携手各方筑长效之基,让成果化作星火种子,播撒于更广袤的乡土。愿守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法治清泉浸润每一寸渴望绿色的心田。

“法治护航GAI主播,厘清责任向未来”实践团

浙江农林大学“法治护航GAI主播,厘清责任向未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进杭州市临安区宝龙广场、兰锦社区,聚焦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核心,针对老人、儿童等重点群体开展差异化普法活动,用青年智慧为基层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

一、调研先行:问卷摸底识需求

7月26日,实践团首站来到临安区宝龙广场,以“2025中国公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评估问卷调查”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5名法学生兵分多路深入群众,重点面向周边农民及社区居民发放环保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公众对环保法规的认知程度、日常环保行为习惯及对周边环境问题的看法。在商场中心区域,团队向群众分发涵盖垃圾分类标准、节能减排技巧等实用知识的环保传单,通过面对面交流解读环保理念,耐心解答“如何减少家庭碳排放”“废旧电池规范投放”等疑问,在互动中播撒环保法治种子。调研初步显示,群众普遍具备基础环保意识,但存在“认知与实践脱节”“破坏环境危害性认识不足”等共性问题,为后续精准普法提供了方向。

图为实践团合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游客阅读绘本故事

二、分类普法:精准滴灌解难题

7月27日,实践团前往兰锦社区,将普法重心转向生态环境法治深度宣讲,针对性破解基层治理痛点。针对社区老年群体“不知法、不懂法”的困境,团队成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核心法律法规,结合排放不合格废水、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义务等典型案例,用通俗语言扫除法律盲区。现场团队成员还发放《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宣传手册和《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宣传手册,并为民众讲解。

图为实践团合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居民阅读绘本故事

为培育青少年生态责任意识,实践团推出儿童普法教育特色环节。团队成员以绘本故事为载体,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法律条文融入生动情节,通过问答互动、角色代入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趣味阅读中理解环境法律内涵,从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阅读绘本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阅读绘本故事

三、聚力前行:青春护航生态绿

此次系列实践活动精准契合不同群体需求,对老年群体聚焦法律盲区扫除与纠纷化解;对儿童则通过沉浸式教育培育生态自觉。此次普法活动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依法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推动基层生态治理从“被动约束”向“自觉行动”转变,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实践团成员在此次普法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基层普法的价值,不仅提升了法律实务与沟通协作能力,更强化了对环境普法的责任担当。此次活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以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为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了青春智慧,也生动体现了浙江农林大学实践育人成效。下一步,团队将结合调研结果,联合更多社区持续开展精准普法,让生态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稻香盈袖探共富,星夜秉烛绘永安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以木为媒,启智润心!浙江农林大学“木光童行”实践团多维木文化研学点亮临安学子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