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木光童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胡芷璇、侯俊峰、钱佳琪
团队成员:周礼佳、张越、季冠之、卢玉龙、孙畅、屠云杰、付佳、周源航
浙江农林大学化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木光童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面向临安区小学生开展为期5天的木文化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木”为媒介,围绕木文化有形实体和无形思想,融合文化传承与助力健康成长,通过课程讲解、实地观察、手工协作等方式探究“木”在建筑、器具、民俗、思想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木文化的自然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特性。

图为开营仪式
一、木艺初识:匠心传承与手工实践
实践团通过课程《木与文化》讲解,带领营员们追溯木材在建筑、器具、艺术中的千年应用,解读优秀传统木技艺中蕴含的智慧。紧随其后的“木活字印刷初体验”、“动物模型的拼接”、“木质笔筒DIY”等手工课,使同学们对印刷、榫卯等木技艺有更深的体会与了解,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感悟匠心精神。
二、森林探秘:科技力量与生态认知
实践团带领孩子们走进国家木质工程中心,探索木头背后的科技力量。在这里,孩子们看到了现代科技如何赋予木材新的生命——从环保建材到智能家居,木材的应用已远远超出传统范畴。

图为参观国家木质工程中心
此外,实践团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森林探秘”活动。孩子们走进校园的生态林区,观察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学习年轮背后的自然密码。志愿者们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兴奋地说:“原来木头不仅是用来做家具的,它还是大自然的‘工程师’!”

图为游览校园“森林探秘”
三、木韵生活:民俗文化与诗意情怀
木文化不仅体现在技艺和科技中,更深深植根于民俗与思想。实践团向孩子们介绍了传统节日中的木元素,如端午节的龙舟、中秋节的灯笼架等。孩子们还学习了与木相关的诗词歌赋,感受古人对木的赞美与寄托;此外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还了解到与梅、松、竹、柳、银杏等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

图为学习中国的梅课程合照
在“木艺创意大赛”中,孩子们以团队协作的方式,用木材边角料设计出充满童趣的作品。有的小组制作了微型园林,有的搭建了“未来木屋”,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合作精神。
四、成长收获:从知识到品格的升华
五天的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木文化的学习,孩子们懂得了耐心与坚持的重要性;通过团队合作,他们学会了沟通与分享;通过亲近自然,他们树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木光童行”实践团以木为媒,将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生态教育融为一体,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孩子在木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图为结营仪式
“木光童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