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团学要闻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双百双进”社会实践|行走乡间!浙农林学子寻访记录家乡的“树”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27 21:27:26  阅读量: 次】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浙江农林大学以“双百双进”社会实践为载体,组织开展了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家乡的一棵树”古树名木寻访专项实践活动参与队伍39支,参与师生达353人,深入7省17市开展实践,其中,“探秘富文寻古茶”实践团、“青衿护绿,古木逢春”实践团、“生态互助”实践团等,深入开化、泰顺、临安等地的古树群落开展实践。青年学子以“一树一档案”建立古树基因库,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创新智慧、以数字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自觉,彰显了在乡村振兴中守护“绿色活化石”、于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书写“古树新篇”的青春担当。

“青衿护绿,古木逢春”实践团

浙江农林大学“青衿护绿,古木逢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访杭州临安、衢州开化、宁波宁海等地,开展古树救护和政策宣讲等活动,为古树守护与文化传承事业挺膺担当。

实践团先后走访杭州啄木鸟古树救护有限公司与杭州感知科技公司,系统学习濒危古树救护方案与智慧林业系统,使团队成员在掌握古树保护技术的同时,还感受到了“智慧保护”的魅力,也为后续的古树监测注入了科技思维。

图为团队合照

实践团在开化县的实践活动以“寻红根”作为序章。红色根雕长廊中的革命场景与千年树根纹理交融,浙西革命纪念馆中生动的史料与展品,无不让历史在艺术中重现。馆外的千年古樟成为红绿交融的见证。实践团成员现场采集数据,将红色教育与生态保护结合。“寻红根,生绿叶”,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强化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团队在纪念馆参观

随后,实践团深入开化县、宁海县中的多个村落进行调研。在开化金星村,团队成员为千年古银杏提供救护方案;在宁海上湖村,团队成员深入参与千年古樟的修复工作,他们记录数据并排查病虫害,持续跟踪古树救治情况,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深刻践行古树守护的使命担当。

图为团队合照

在采集古树名木数据之余,实践团还与当地林业部门及民众深度对话,挖掘古树记忆。通过与村民、村干部的交流以及对《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宣传,实践团让古树从“静默矗立的历史见证者”变为“书写自然人文的生命史诗”,为此次实践注入人文温度。

图为实践团与当地林业部门开展座谈会

此次实践,团队成员共采集古树名木数据60余株,深入10余个村庄与单位,对《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进行百余次宣讲。未来,实践团成员将持续关注各地古树,为构建古树名木保护的全民参与贡献青春力量。

“生态互助”暑期社会实践团

为提升公众对古树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度,加强生态环保科普宣传,浙江农林大学“生态互助”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守护绿色文物·传承生态记忆”为主题,于6月28日至30日赴临安区指南村、上阳村、板桥镇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科普宣传、实地调研、志愿行动等形式,深度探索古树保护路径,守护“绿色活化石”。

实践团深入乡村,通过设置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开展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及游客生动普及古树保护知识。活动现场,成员们精心准备了古树年轮标本和病虫害防治图示等实物教具,深入浅出地讲解古树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与厚重的历史意义,让“守护绿色文物”的理念深入人心。

除了知识普及,团队更以实际行动守护古树。团队组织志愿者对古树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移除垃圾杂物,改善古树的生长微环境,将保护理念转化为切实的志愿行动,用双手呵护古树的生机。

2

图为实践团在访谈村民

在深入调研过程中,团队如同“绿色侦探”,挖掘出埋藏在年轮背后的珍贵历史故事。指南村一株历经千年的银杏,曾是南宋商贸往来的无声见证者;板桥镇的古香樟,则深深扎根于当地宗族文化,是其生生不息的象征。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部活着的地方志。

团队将这些承载着乡愁与记忆的古树故事精心整理成册,并录制系列短视频,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古树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有效增强了公众对古树的文化认同感和保护责任感,让生态记忆在传承中焕发新彩。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悟到古树作为“绿色活化石”的独特价值与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成员们由衷感慨:“每一棵古树都是自然的慷慨馈赠,保护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我们对未来许下的承诺。”

1

图为古树照片

实践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专业的调研报告,为临安区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与有效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和建议,持续扩大古树保护的社会影响力。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校地合作,更生动展现了农林学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动作为与责任担当。青年学子以专业知识与实际行动,守护绿色根脉,传承生态记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合影

“探秘富文寻古茶”实践团

7月15日至7月18日,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探秘富文寻古茶”实践团,在任恒泽、王玉春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赴淳安县富文乡及临歧镇,聚焦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与茶产业特色发展开展深度调研,旨在解码雪坑源百年古茶树的种质“芯片”价值,赋能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富文乡茶叶技术员章中良安排下,团队走访了清平茶源馆、杭州千岛湖靖松茶叶有限公司和淳安供销社千岛湖茶叶市场。在与茶叶个体户方金军等人的交流中,师生们深切感受到富文乡7000余亩茶园、2000多从业人员的历史积淀及“清平源”等品牌所获荣誉,也了解到产业面临特色品种不足、劳动力短缺、品牌影响力待提升等挑战。团队成员们更坚定了立足专业、服务“三农”、贡献智慧的决心。

IMG_256

图为茶叶个体户方金军向团队介绍富文乡茶产业现状

实践团全体成员专程参观了当地金萧支队历史馆。通过重温革命战争年代金萧支队在茶园镇建立联络点、开展地下工作、英勇战斗的光辉历史。团队成员深刻感悟了革命先辈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极大地增强了团员青年学农知农、服务乡村、科技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此次古茶树科学考察与产业调研中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作用。

图为团队参观金萧支队历史馆

在当地队长熊寿熙带领下,团队深入雪坑源腹地,对古茶树群落展开系统性科学考察。师生们克服地形困难,精确记录目标古茶树的GPS坐标,评估其生长特征及生态环境,成功采集一批重要古茶树信息,为建立资源档案、制定保护利用方案收集了宝贵的一手数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古茶树进行精确测量与生态记录

实践团赴临歧镇在淳北联合党委产业组胡婉莹带领下,考察里口村林业共富标准地和中药材交易市场,深入了解“林药共生”模式及“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散户”经营机制。与镇党委副书记王莉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举措。临歧镇在特色资源挖掘、产业融合、联农带农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富文乡古茶树保护性开发与价值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为实践团向淳安千岛湖野鸡岭山核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才云咨询产业融合经验

通过实践,实践团对当地雪坑源等地的珍贵古茶树资源有了全面的认识,深刻意识到古茶树资源在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维护及驱动茶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面的深远意义。实践团将形成详细报告与建议提交当地政府,推动“绿色瑰宝”转化为驱动当地茶产业振兴、实现生态富民的引擎,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科技力量。

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工作,助力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并依托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为载体,运用专业科技知识系统制定古茶树科学保护方案、探索特色良种选育路径并规划多元价值转化模式。

图为实践团与雪坑古茶树群的合影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以木为媒,启智润心!浙江农林大学“木光童行”实践团多维木文化研学点亮临安学子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喜报!我校3支团队入选“财经报国青年力行”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