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在乡土实践中强本领、担使命、建新功,浙江农林大学组织开展了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科技文化双赋能”浙江农林大学特派员服务专项实践活动,共组建队伍16支,参与师生达150人,深入4省9市开展实践。其中,“科技助农”暑期社会实践团、“果岭新农”暑期社会实践团、“蝇下留瓜”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聚焦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和病虫害防治,以科技之力破解生产难题,以文化之韵激活乡村活力。团队足迹遍布临安、嵊州、仙居、黄岩、萧山等地,通过田间试验、技术推广和产业调研,展现了浙农林学子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青春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
“蝇下留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浙江农林大学“蝇下留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1日至8月4日深入杭州萧山伟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临岐村片区与戴村镇片区展开调研。
一、三维全面调研,解农民心头患
临岐村100亩丝瓜地曾是农户的“心头愁”——南亚果实蝇幼虫蛀食果实,最终导致烂瓜。往年虫瓜率常达30%以上;加之丝瓜霜霉病和根结线虫病时有发生,果实品质和产量因此受严重影响。团队践行“农药减量”和“绿色农业”的理念,聚焦当地丝瓜地受南亚果实蝇侵害及病害影响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调研,为后期用科技为农田筑起“防虫抗病屏障”打下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集合听讲解
团队首先将100亩丝瓜地划分为4个监测区块,逐块开展虫情、苗情、病情三维调研:统计虫瓜与果实蝇头数,确定果实蝇密度活动高峰;同时记录丝瓜株高、挂果量等生长数据,着重注意弱株与病害爆发区域;并重点排查霜霉病初期症状,如叶片黄色斑块、叶背霉层。

图为丝瓜地基本情况
二、绿色科技领航,赋能病虫害防治
成员集体学习团队主创的非接触式绿色虫害防控技术,深入学习其针对成虫活动规律实现的空中诱捕,规划布设诱捕器。指导老师吴慧明介绍了与诱捕器配合使用的三种生物制剂,以及相关有机试剂对于果实蝇不同生长时期的控制,让团队成员进一步理解诱捕与毒杀双重作用的显著效果。

图为悬挂诱捕器
在病害监测方面,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丝瓜病情调查表》,明确“病害名称、调查点、发病部位、发病等级”观测项,每区块抽50株、每株查10片功能叶的标准化监测流程。成员严格按调查表标准逐株普查,同步记录相关数据并分析发病扩散趋势。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瓜藤下观察病情
为实现果实蝇的绿色防控,团队成员针对蛹期集中入土化蛹、老熟幼虫多潜伏于根系周围土壤的特性,配制昆虫病原线虫与球孢白僵菌的复合制剂,并结合杭州夏季高温高湿利于微生物萌发的气候特点,靶向杀灭果实蝇。

图为实践团成员配制生物制剂
另一方面,诱捕器释放南亚果实蝇性信息素,可切断其繁殖链。该防控方式对蜜蜂等农业有益昆虫危害小,能维持其他生物原有生态平衡,真正实现环境友好。

图为自制诱捕器

图为诱捕器捕获实蝇情况
随后团队调查根结线虫,通过观察丝瓜植株根系存在的瘤状根结与异常增生表现,判断丝瓜是否存在根结线虫病,并谨慎拔出丝瓜藤观察根部情况,了解发病率。

图为根结线虫病情况
三、建立虫病害双防线,实现产量销量双丰收
团队成员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制剂与诱捕器联合处理效果显著。经处理后区块的果实蝇残余数已降至20余头,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实现降本增效和保障农产品安全。
实践结束前,团队指导老师与临岐村村长沟通丝瓜地病虫害防治心得,村长肯定了南亚果实蝇的非接触式绿色防控技术,据估计,经绿色防治后的一亩丝瓜地可收获约6000-7000斤丝瓜,可为农户挽回约2000-4000元每亩地的损失。而针对丝瓜霜霉病近60%的高发病率问题,以及根结线虫难以根治并危害植株生长等问题,团队将进一步研究其侵染机制,期望在未来实现对丝瓜霜霉病的有效防控,并进一步提升丝瓜产量。

图为老师和村长交流心得
四天里,团队以分区检测为统筹、精准防控为核心、技术下沉为目的,既探索了果实蝇和丝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又推动了绿色农业防控技术发展。虫瓜率降低后的丝瓜品质更高、销路更广、经济效益提升,让科技助农从实验室真正扎根田间。

图为团队合照
“科技助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科技助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绿色农药科技助农之旅”系列实践活动。团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通过实地调研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深入田间一线 构建调研体系
实践团先后走访临安小强农场、爱媛农业有限公司及秋口村等地,围绕绿色农药应用开展系统性调研。在各实践点,团队成员重点观察作物种类、杂草分布及施药类型,详细记录不同生产主体的农药使用情况。

图为实践团在秋口村进行田间试验分区
在秋口村,团队针对当地水稻种植特点,开展“12%苄氨基嘌呤·调环酸钙悬浮剂调节水稻生长田间药效试验”,通过科学分区设置,对比不同处理效果。成员们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药剂配制与施用,仔细观察水稻生长反应。

图为团队成员在水稻田实施药效试验
二、多方交流学习 掌握一线情况
实践过程中,团队与农场技术员、企业工作人员及散户农户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绿色农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现状、效果及遇到的问题。通过面对面沟通,成员们收集到丰富的一手资料,对基层农业生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与农户交流
针对秋口村散户种植为主的特点,团队重点走访20余户农户,记录其农药选择依据、施药习惯及防治效果,为绿色农药的研发与推广积累基础数据。

图为团队向散户了解用药情况
三、实践育人成效 提升综合能力
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升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员们表示,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经历让他们对绿色农药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今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为实践团在秋口村试验田合影
下一步,团队将整理实践记录,形成调研报告,为绿色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果岭新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浙江农林大学“果岭新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科技赋能、文化铸魂”为切入点,先后前往绍兴嵊州市、州市仙居县及黄岩区,分别探访水蜜桃农场、甜樱桃基地、铁皮石斛合作社、猕猴桃种植园等多地农业主体,期望为各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提供实践经验。
一、寻味桃乡韵,科创助农兴
在嵊州水蜜桃农创客基地,高永彬老师详解品种引进与技术突破,针对提前摘果利用问题,提出幼果化学成分提取方案;夏季修剪以摘心控旺,保障新梢充实。团队深入了解“农创+农旅”模式,见证农创客借新媒体推广蜜桃的努力,体会到“技术+市场”对传统农业的重塑。

图为老师对水蜜桃进行介绍

图为实践团在桃园的合影
二、深耕田间地,播撒农技光
实践团赴仙居甜樱桃基地,听徐凯老师和马海杰老师解析乔化砧嫁接技术与需冷量对花芽分化的影响。梨树基地里,针对玉露香梨枝条修剪难题,提出“拉平枝条而非盲剪”技术,强调保叶重要性,该技术已实现亩产2000-3000斤。成员观察到梨果套袋防虫害措施虽面临鸟虫破袋的挑战,却更明了技术迭代的必要性。

图为是实践团田间合影

图为指导老师解惑
三、研学农耕技,传承振兴魂
实践团走进黄岩。在神农铁皮石斛合作社,观摩半自动化喷淋系统与仿野生种植,了解“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其依托海拔优势与标准化技术,带动农户增收。
在快快家庭农场中,“红阳”猕猴桃种植,以“大豆+死鱼”有机肥、物理驱虫等技术实现年产值超100万元。

图为铁皮石斛培育棚

图为实践团再猕猴桃棚内合影

图为嘉利农场负责人介绍有机肥
嘉利农场负责人三木向团队系统介绍了其当前主推的高效多元种植技术体系与生态管理;北坪农场的“杨梅罗幔避雨栽培技术”,用40目网破解“三害”问题。

图为杨梅罗幔避雨栽培技术

图为实践团在纪念馆合影留念

图为成员们观看相关视频演绎播放
调研尾声,实践团抵达浙江省重点革命文物——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进行学习。黄岩作为浙东重要的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均承担了关键历史使命。通过沉浸式参观,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了平田乡“坚定信念、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谱系,并认识到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世代赓续,激励着当地人民在陡峭山地成功开辟出繁荣的果蔬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