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团学要闻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暑期社会实践】学习雷锋精神,创新传承模式——浙江农林大学“寻访雷锋精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汶上县开展实践学习


【发布时间:2025-08-18 15:44:28  阅读量: 次】


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寻访雷锋精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教师:冉琰、郭润芝、陈蕲鑫

团队成员:丁子睿、杨蕊嘉、陈垄羽、林邦国、李紫冉、王硕晨、钱招翔

7月22日,在指导教师郭润芝、陈蕲鑫的带领下,浙江农林大学“寻访雷锋精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山东省汶上县开展调研考察,通过参观当地雷锋银行、社区及雷锋精神纪念馆,以及参与座谈交流的方式,深入探索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实践路径,学习地方学雷锋活动的先进经验,探索雷锋精神育人实践的创新路径。

实践团成员合照

一、雷锋银行里,看见精神与实践的融合创新

实践团首站来到汶上县农商银行。作为以“雷锋精神”为依托的银行,这里将雷锋精神与金融服务创新融合,通过多样化形式讲好雷锋故事,设置学雷锋服务窗口,展现了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通过认真观察服务窗口的运作模式,聆听工作人员对雷锋精神融入日常服务的介绍,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雷锋精神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崇高追求与价值认同,更是能通过具体岗位的坚守、点滴服务的积累,转化为温暖人心的力量。

实践团成员参观汶上县农商银行

二、社区与纪念馆中,触摸精神落地的“烟火气”

随后,实践团走进汶上街道西门社区和汶上县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纪念馆。在西门社区,成员们详细了解了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系列成果,重点学习了雷锋精神与基层治理融合的有效路径。社区的鲜活案例让实践团直观感受到雷锋精神是能实实在在融入基层工作、解决群众需求的“金钥匙”,它为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生动范本。在张茂路馆长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从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珍贵实物中、从定格着难忘瞬间的生动照片里、从记录着风雨历程的泛黄书页间,逐步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往,清晰地看到了雷锋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真切感受到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内心备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的理想信念。

实践团成员参观汶上街道西门社区

三、座谈会上,碰撞出精神传承的新思路

座谈会上,汶上县关工委介绍了“抓活动、强阵地、重宣传”的工作机制,汶上县农商银行和西门社区也分别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学雷锋经验。实践团代表郭润芝老师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雷锋班”的品牌建设与创新实践,双方围绕“如何将雷锋精神融于日常、化作经常”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座谈,实践团见证了雷锋精神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态,同时更加清晰地领悟到,学雷锋不是阶段性活动,而是要将善意与担当融入生活细节。

实践团成员参加座谈会

通过此次调研学习,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雷锋精神绝非遥不可及的道德符号,它是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是服务人民的朴素情怀,更是融入日常点滴的持久坚守。实践团成员将把汶上县“精神落地、实践创新”的经验转化为具体行动,优化我校学雷锋阵地建设,设计更贴近青年的志愿服务项目,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焕发新活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寻访雷锋精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图文



上一条:“双百双进”社会实践|浙江农林学子以科技文化双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新征程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药材车间观匠心,同源产业探新路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