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持续学习“八八战略”深刻内涵,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2025年,学校以“红绿魂 青春志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继续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设计+”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竹浪淘新”实践团、“岱青瓯行,红韵赋绿”实践团、“用艺术解锁流量密码,打造‘乡村网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以创新设计为笔,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探索出一条“本土特色+市场审美”的融合发展之路。
“竹浪淘新”暑期社会实践团
为促进共同富裕,赋能乡村特色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浙江农林大学“竹浪淘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兴竹活资拓外销”为切入点,深入丽水市庆元县,联动三箭工贸有限公司与隆宫乡政府,为竹产业构建“本土特色+国际适配”的外销体系提供设计方案。

图为实践团与三箭工贸合影
一、探秘竹艺强根基,精研设计筑基石
为深入学习竹材弯曲技术全流程,了解竹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之路,实践团来到本次实践的第一站——三箭工贸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实习。公司对“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技术持续深度探索,用设计打破竹制品“乡土”标签,以外销验证高附加值路径。
企业对接人员带领大家参观了曲天下艺术馆和曲竹产品生产车间,实践团实地学习曲竹家具生产的工艺流程,并与技术人员交流曲竹材生产中的难点与创新点。随后,实践团参加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并承接了无印良品家具尺寸图绘制、效果图制作等任务,通过CAD工程图绘制、三维建模和新品提案,为竹制品对接国际品牌、实现国际适配筑牢技术与设计基础。

图为团队对三箭工厂进行了实地探访
二、调研乡域摸实情,锚定市场定方向
隆宫乡地处浙闽交界,是庆元县毛竹产业起源地,全乡毛竹林面积5.3万亩,年消耗毛竹30万吨,形成从鲜笋加工、竹材利用到文创产品的全链条。通过座谈会与当地领导深入交流,成员们明确了隆宫乡的发展需求,并且深刻感受到当地政府以竹产业为根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定决心。

图为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图为实践团与隆宫乡干部在乡政府合影
三、设计赋能融竹韵,打造矩阵拓外销
在莲湖村,政府人员带领实践团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考察,实践团实地观察到莲湖星空露营地、星空酒店、婚恋基地等一系列产业正处于停滞状态。成员们就莲湖村发展现状和竹产业现状,依托所学的专业知识,将竹元素融入场景打造,最终完成了莲湖村的52处节点设计、4幅拟人化墙绘、3种主题墙绘方案,发放了38份问卷,制作了1个宣传vlog,并开展了3场“隆宫山予”农产品直播,实现“调研-设计-推广”的外销闭环,助力竹产业及关联业态构建适配国际市场的产品与传播矩阵。

图为团队在莲湖进行实地考察

图为团队测量墙面尺寸


图为两个瞭望塔内部的精品室内设计渲染图



图为4个拟人墙绘设计效果图



图为3种主题墙绘设计

图为隆宫山予农产品直播
“岱青瓯行,红韵赋绿”暑期社会实践团
浙江农林大学“岱青瓯行,红韵赋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温州市苍南县南山头村开展实地调研,聚焦该村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资源融合路径,助力描绘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图为团队合照
一、实地探乡寻禀赋,深挖问题促发展
南山头村地处海拔约600米山区,以栀子、茶叶为主导产业,历史上曾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中共鼎平中心县委驻地。近年来,该村通过举办栀子花旅游文化节、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等举措,年吸引游客超五万人次。

图为团队调研村落绿色产业
然而,通过走访与调研,实践团发现:交通条件制约显著、红色文化内涵挖掘深度有待提升、区域整体知名度有限,仍是当前掣肘南山头村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

图为团队实践过程
二、青年携手绘新貌,红绿融合谱破局
针对上述发展困境,实践团深入调研五凤片区发展现状,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主动对接当地相关部门,与片区邓书记及驻村干部就道路修缮等民生工程展开专题研讨。同时,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系统梳理南山头村红色文化资源,建议可通过多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七英会”“五岱农民赤卫队”等革命先烈英勇事迹,并创新性开展红色主题戏剧巡演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革命先烈坚贞不屈、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

图为团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
在绿色生态与旅游发展方面,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精心构思了全域旅游提升方案:设计推出亲和可爱的“南小栀”IP形象,配套开发特色套色打卡印章、详尽的旅游导览图与全景路线图,并巧妙规划融合当地独特地貌的美学打卡点,致力于为游客打造深度沉浸式的红绿交融旅游体验,全面提升南山头村的旅游吸引力和品牌价值。


图为团队部分成果
通过本次实践,成员们深切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与挑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团队将持续助力南山头村发展,在服务奉献的火热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锤炼意志,深刻领悟“三农”情怀的真谛,涵养深厚的爱国之情,筑牢强农兴农、报效祖国的青春志向与使命担当。
“用艺术解锁流量密码,打造‘乡村网红’助力乡村振兴”
暑期社会实践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乡村的对外吸引力成为关键课题。“用艺术解锁流量密码,打造‘乡村网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聚焦“设计+”赋能,致力于提升乡村对外部游客的吸引力、改善乡村形象与游客体验的设计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

图为团队与指导老师、村委合照
一、精准对接锚靶心,设计转化定方向
实践活动开始前,团队与大溪村村委深入沟通,精准锁定当地亟需提升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关键节点。双方共同确定以漂流季打卡点设计、古道标识系统提升、旧垃圾房美化改造为核心项目,旨在将乡村特色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视觉形象和空间体验。

图为村委委员、村委助理姚洋与党支部代表吴剑的交谈
二、实地调研寻痛点,艺术解锁引流策
实践期间,实践团深入村庄实地踏勘。成员们考察了古道的现状与潜力节点,测量了空间数据,详细了解了沿线的客流特点与场景需求并与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力求设计方案既具创意美感,又能切实满足乡村发展需要。

图为指导老师与实践团成员考察古道
团队结合地方提供的具体需求清单,由专业成员协同着手进行涵盖庭院设计、乡土文创等项目实践内容的初步方案构思,为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的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本次党建赋能的社会实践旨在为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的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助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新地标、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本次党建赋能的社会实践,通过在党支部与地方党组织的共建共育中探索,力求实现经济、社会、育人、文化等多维价值提升,最终达成文化赋能下的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图为指导老师及党支部成员与村委委员、村委助理姚洋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