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浙江农林大学以“双百双进”社会实践为载体,组织开展2025年浙江农林大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双百双进”暑期社会实践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守护古树千年文脉,续写乡村振兴新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古柏DNA寻访”实践团、“古树名木调研”实践团秉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奔赴金华、临安、安吉等全国多地,围绕古树名木保护、历史文脉传承与乡村绿色共富展开深度实践,展现了青年学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参与、对文化根脉的自觉守护,以及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承诺,生动地展现了青年学子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身影,以及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念与承诺。
青春护古树,金东文脉“活”起来
浙江农林大学“守护古树千年文脉,续写乡村振兴新篇”实践团在专家与基金会支持下,奔赴全国38个地区,探访四十余棵古树名木。主力团队深入金华金东区畈田蒋村、东叶村,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解码古树背后的历史文脉与振兴密码,推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互哺,为乡村绿色共富注入青春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畈田蒋村的唐代古樟树龄逾1100年,母樟胸径4.5米,需9人合抱,主干中空可容十余人。村民称双樟为“父母樟”,讲解员蒋光军讲述艾青拜树为娘的旧俗,78岁村民何凤久补充体弱孩童认树求平安的传统。如今,古树搭载智能保护系统——特制花瓶支撑防折枝,树洞专业防腐,扫码可查“树籍档案”。2023年,该古树林入选浙江省首批古树名木文化公园,成为“古树+诗歌+红色”文旅核心。

图为队员聆听村民讲述古树故事
东叶村施复亮故居中,110年树龄的罗汉松与铁树静立无言。村支书施跃军揭秘:“1933年施复亮遭通缉时种下,罗汉松喻革命坚贞,铁树表百折不挠。”2015年施光南夫人所植石榴树,以“石榴籽”寓意团结。如今故居作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超万人次,古树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图为施跃军讲解故居古树精神内涵
面对东叶村217年古樟,村民修路时创新采用堆土筑台、钢筋固根,践行《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中“保护优先”原则。古树经济带动下,村庄依托1.2万亩桃园年销鲜桃50万斤;以“光南文化”为核心打造红色研学链,通过故居修缮、数字化展陈与“光南大舞台”,实现红色教育、艺术传承与乡村振兴三位一体发展。

图为实践团调研东叶村桃产业
“每一圈年轮都是历史的刻度,而我们正用青春续写新篇。”队员林嘉怡的感悟道出实践真谛。从艾青笔下千年古樟的诗意栖居,到东叶村“桃红映共富”的产业盛景,金东两村生动诠释:当古树保护与红色基因、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便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深山寻古柏,DNA 里藏着千年生机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探寻古树名木的生存现状与保护之道、传承千年生态文脉,浙江农林大学“古柏DNA寻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围绕“保护古树名木”主题,前往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寻访古树,以期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古柏DNA寻访”有双重含义:既指古柏自身承载的生命密码,也暗含“DATA、NATURE、ART”三者的交融共生。
实践团首先抵达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党委附近。经村民介绍,团队了解到上阳村拥有一个巨大的古树群落。古树遍布村落各处,描绘出一片古老树木聚集生长、展现蓬勃生命力与独特魅力的景象。




图为百年古树
在村民指引下,实践团步行约一公里到达上阳村古树区。此地生长着一株树龄约2000年的圆柏,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古树的生长状态,其枝繁叶茂,树干苍劲有力。

图为千年古香樟全景
村民介绍,古树的生长与当地的生态有关,同时,当地政府专门邀请林业专家制定保护方案,将古柏保护起来,让千年古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参观上阳千年古柏
为获取更多古树信息,实践团寻访当地村民,记录古树现状及相关历史传闻。为了宣传保护古树,团队拍摄了四组小剧场,内容涵盖禁止砍伐古树名木、远离火源、禁止破坏古树、禁止非法售卖等方面,旨在号召更多人参与保护。同时,团队制作了宣传千年圆柏的海报,清晰展示其信息,便于公众了解。

图为实践团寻访村民记录古树

图为圆柏海报
浙里访古树,年轮里长出共富新故事
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古树名木调研实践团奔赴安吉、长兴、诸暨、青田等地,开展为期四天的古树名木专项调研,深入探寻古树的历史文脉与保护之道,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实践团在安吉探访天荒坪镇余村,一株需八人合抱的千年古银杏巍然矗立,虬枝如龙擎天蔽日。队员运用专业仪器精准测量,详录其生长态势。转赴梅溪镇,1100年“全国十大最美古银杏” 身披传奇——“古木孵金鸡”的古老传说,与周边现代文旅设施交融共生,成为传统智慧对话当代发展的自然图腾。

余村千年古银杏

全国十大最美古银杏
长兴调研中,团队对话守护古银杏30余年的专家马卫平,揭晓当地古树密码:现存1500年以上古银杏1株、千年以上200余株。“银杏王”苍劲磅礴,“怀中抱子”奇观天成,它们见证村民依托银杏果产业脱贫致富的历程。如今,八都岕古树林蜕变为“最美拍摄点”,游人如织中续写"绿叶变金果"的共富篇章。

座谈会

银杏王

怀中抱子
诸暨之行实践团寻得1300年赵家村“香榧王”——曾遭雷击却浴火重生,如今枝繁叶茂化身产业“绿色地标”;宣家山“茶花王”树围超越云南同类古树,南宋植根、春秋传说的神秘脉络,为这株冠绝江南的嘉木披上时光鳞甲。

赵家村香榧王
青田苦槠树群承载血色记忆:村民曾以苦槠籽接济红军,古树年轮铭刻鱼水深情。当地林业局实施禁伐救助,守护这批革命“活化石”。温溪镇古榕群作为“纬度最高榕树存活地”,既见证1948年航船埠战斗烽烟,又孕育"榕树咖啡"等特色文化,在年轮里交织战火往事与当代新生。

苦槠林合照

古榕树群
此次实践,古树名木调研实践团系统掌握了浙北古树的历史、生态与经济价值。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以科技助力古树保护,让这些“活化石”在乡村振兴中延续文脉、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