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领会“八八战略”内涵,浙江农林大学组织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学子们在“行走的思政课”中,直观感受党的创新理论实践,领略中国式现代化气象。2025年,学校以“红绿魂青春志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力量。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设计+”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多支实践团探索发展新路。“青羽衔新”团队以专业所长挖掘竹文化,通过艺术墙绘、IP打造和文旅设计,融合竹文化与生态保护,转化为产业增量,为当地发展添动能。“廿载青绿路”团队聚焦“两山”转化路径,调研余村、红庙村,探索“以竹代塑”创新与矿坑生态修复,让废弃矿坑蜕变为旅游明珠。“法润天目”团队则深耕生态法治,通过普法宣讲、法律义诊等“六个一”活动,推动社区法治意识提升,以法治力量浸润基层土壤。
“竹宝”绘溪村,青春画笔点活乡村振兴路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一场艺术与科技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正蓬勃展开。“青羽衔新,溪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调研、科学普及、实践创新等方式,探索艺术赋能与生态协同发展的路径,为安吉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青年方案。
在安吉大溪村,“青羽衔新”暑期社会实践团深挖竹茶文化基因,原创IP“竹宝”破土而出。团队创新采用“专业主笔+村民共创”模式,精心绘制6处、总面积超10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巧妙融合古道传说与生态元素,打造“一步一景”沉浸式文旅动线。话题“竹宝溪游记”社媒播放量突破10万,引爆社交传播。90%受访村民反馈,艺术改造有效带动了民宿入住率与农产品销售。


图为实践团为民宿墙面绘制主题墙绘图为村民、游客围观实践团绘制墙绘


图为实践团合影留念图图为实践团于停车场绘制特色地绘

图为实践团绘制“地标”打卡点
团队专程赴“两山”理念诞生地余村研学,系统解码其生态修复、产业融合与智慧治理的“余村经验”。学习成果转化为新思路:将大溪“竹宝”IP与余村“竹林认养”模式嫁接,规划“白茶研学+AR寻宝”特色路线,推动“打卡流量”向“产业增量”转化。


图为实践团正在观看《余村印象》影片图为实践团向村民进行问卷调研


图为实践团参观余村智慧治理系统图为实践团于“两山理念”石碑处合影
依托校地共建“青鸟计划”,团队输出10余组“文化-空间-产业”融合设计方案,形成数字艺术赋能工具包,并谋划建立文创产销共同体,联合青年创客共建“两山艺术工坊”,培育在地人才。

图为实践团开展“校地共建”座谈会

图为实践团于田间地头合照
踏访安吉廿载绿,生态密码藏在山水间
浙江农林大学“廿载青绿路,安吉实践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张吕浩老师带领下,赴浙江省安吉,深入余村、红庙村及全国首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探寻“两山”理念下的乡村振兴路径。
实践团首站抵达余村。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的景象,彻底取代了昔日矿场林立、粉尘蔽日污水横流的旧貌。自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余村果断关停矿山,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与绿色农业。如今,矿山遗址公园、荷花山漂流等景点见证蝶变,科技赋能的竹产业显著提升附加值,实现生态经济双赢。成员们亲历了从破坏性“靠山吃山”到可持续“护山养山”的深刻转变,领悟“生态优先、共建共享”发展智慧。

图为余村风景

图为实践团队了解余村历史
在红庙村,昔日的废弃矿坑华丽蜕变为碧波荡漾的“深蓝计划”景区——湛蓝湖水与苍翠青山相映成画。团队实地调研这一生态修复典范。项目首创“门票换咖啡”轻运营模式,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保障持续运营,生动诠释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路径,是资源消耗型发展转向生态价值型发展的鲜活样板。

图为矿洞风景
在全国首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团队聚焦竹产业创新。从环保酒店“竹六件”、外卖“竹四件”餐具,到竹制家具、竹基包装材料,再到易降解竹纤维袋及坚韧“重竹”,科技赋能的竹制品已覆盖日常消费、工业制造等多元场景。这一探索积极响应全球“以竹代塑”倡议,成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范例,为“两山”理念提供有力科技注脚。

图为实践团学习“以竹代塑”的具体案例
此次调研,实践团系统学习了安吉践行“两山”理念的丰硕成果:余村的生态觉醒与成功转型、“深蓝计划”矿坑的惊艳重生、“以竹代塑”展现的绿色科技力量,清晰勾勒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安吉路径”。团队表示将积极传播“两山”理论实践伟力与“安吉经验”,争做生态文明践行者。

图为实践团合照
法润天目护青山,普法“家常话”种活生态意识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润天目生态临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一次环境法宣讲、一次法律义诊、一份生态主题调研、一次生态科普活动、一次生态文明体验、一份生态广告作品”的“六个一”活动,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公众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实践结束后在小区合影
团队深入临东、横潭、苕溪等社区。在临东,发放手册并现场宣讲,将《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法条化为“生活故事”;在横潭,法治标语扇成“移动宣传栏”,耐心解答餐馆排烟、毁绿种菜等维权难题;在苕溪,联合律师化身“法治讲解员”,用“家常话”普及法律,推动社区环保从“监督”转向“主动参与”。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普法宣传及法律咨询
实践团开展多层次访谈:与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座谈“生态法治与公民素养”;走进利安环境工程公司举办“倾听橙光”座谈会,记录宠物排泄管理、意识提升等一线难题;与社区负责人交流“五水共治”、垃圾分类推进经验。多方对话搭建起高校、律所与政府、企业、社区的协同桥梁。


图为实践团进行座谈会和专人访谈直击生态痛点
党建引领为实践注入“红色动力”。实践团联合律所与临安分局交流探讨党建与生态法治业务融合经验,并实地参观利安公司党员先锋岗事迹;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东门社区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并积极参与“演说中国”红色展演活动,强化组织保障,使“党建红驱动生态绿”成效显著,激发青年奉献热情。

图为实践团实地参观党员先锋岗事迹
此次实践,团队通过“六个一”活动深耕基层,以专业普法滋养社区法治生态,搭建多元协同治理桥梁,强化党建引领赋能,并精心浇灌儿童法治启蒙土壤,切实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与行动自觉,为构建生态法治临安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普及生态环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