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团学要闻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暑期社会实践】浙江农林大学“非遗空间站”实践团赴浙江东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7 18:01:45  阅读量: 次】


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非遗空间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吴晓华

团队成员:张庆丽、徐夏语冰、程馨仪、楼珊彤、谢书雯、李高莹

7月29日,浙江农林大学“非遗空间站”大学生暑期实践团来到浙江东阳,深入探访以创新设计闻名业界的木梳品牌梵沐记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技艺体验与传承人深度对话,亲历了一场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意碰撞的实践样本。

浙江农林大学“非遗空间站”暑期社会实践团合照

步入梵沐记展厅,“非遗空间站”团队成员仿佛踏入一座融合传统与当代的非遗美学馆。墙面挂满开齿刀、刮刀等传统木梳制作工具,角落陈列着漆面斑驳的旧式红漆木梳,诉说着东阳木梳千年传承的历史。

木梳展示

工作人员带领团队参观木梳展览,讲解品牌的历史与发展,在讲解中道出品牌创始人陈浩归的变革理念:“东阳木梳曾因设计单一濒临消亡,而创新设计让它重获新生。”

工作人员带领团队参观、讲解

在梵沐记工坊内,团队亲身参与木梳制作体验。工作人员为团队现场演示核心工艺,每把梳子需经18道工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阳木雕千年技艺的浓缩,是对“匠心”的当代诠释。

木梳制作现场演示

随后,成员们系上围裙尝试打磨工序,从粗磨固形到细磨实现“触如凝脂”的质感,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需要极高的耐心,还有刀具的正确使用。成员们感叹于老师练就的“肌肉记忆”,也忧心于技艺习得的漫长周期与现代快节奏的冲突。

木梳制作操作演示

团队木梳打磨工序实践过程

作为最年轻的东阳市非遗传承人,陈浩归在采访中分享创业历程。大学期间他放弃上海发展机会,返乡拜师东阳木梳最后一位老师傅许立仁。当时这位八旬老人登报招徒无人问津,而陈浩归以一份“不能让手艺断绝”的使命感,扛起50公斤重的木梳坯担子,也扛起非遗传承的重任。他坦言“守护非遗不是守旧,而是不让文明的火种在我们这代熄灭,但守护需要新方式。”

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本次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镜头全程记录木梳展厅、设计工坊场景,这些影像将成为“非遗创新案例库”的重要素材。团队深刻认识到陈浩归的成功逆袭,核心在于他精准把握了“非遗传承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非简单的技艺复制。非遗的困境,不在于年轻人不热爱传统文化,而在于传承如何以“年轻”的姿态融入当下。梵沐记证明了,青年传承人完全可以用时代的语言,重述古老的故事。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浙江农林大学“野趣求知”实践团赴遂昌县龙洋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竹创双链,科技兴乡”—浙江农林大学全国涉农高校“百名博士老区行”研究生跨校联合实践团队赴余姚河姆渡“碳”索竹子科技激活共富密码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