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团学要闻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暑期社会实践】“竹创双链,科技兴乡”—浙江农林大学全国涉农高校“百名博士老区行”研究生跨校联合实践团队赴余姚河姆渡“碳”索竹子科技激活共富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5 22:07:18  阅读量: 次】


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全国涉农高校“百名博士老区行”研究生跨校联合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林雨萱、叶结旺、黄萍、张君波

团队成员:丁云倩、李欣泽、何苏悦、金煜、罗怀康、李军铭、王恩福、陈一帆、邓子健、林涛、安楠、陈友文、韩伟胜、耿斌、丁炯楠

7月11日,浙江农林大学全国涉农高校“百名博士老区行”研究生跨校联合实践团队深入余姚市河姆渡镇,探索以竹子科技撬动产业升级的乡村共富新路径。这支由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作物学博士生丁云倩、竹子研究院王恩福以及现代农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竹子研究院、马克思学院多名硕士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高校26名师生组成的跨校实践团队,以“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为纽带,产学研融合为目标,探索乡村共同富裕新路径。

“炉火”验真知:破解技术痛点的第一现场

在弥漫着竹材焦香的车间里,创始人周小配指着蜂窝活性炭直言痛点:“比表面积和脱附效率是行业生命线”。面对企业技术瓶颈,竹子研究院叶结旺教授携团队现场“诊脉”。实践团成员王恩福博士检测生产线参数时深有感触:“实验室数据需经车间淬炼才算真正落地”。团队围绕蜂窝炭工艺优化、竹炭替代进口椰壳炭、高值化应用三大需求,与企业工程师展开多轮研讨,初步提出黏结剂配方改良方案。

“竹屑”生碳金:打造产学研共富链闭环

原料区内堆积如山的竹屑,正成为“竹废料-高值品-富农链”闭环的关键,一系列硬核技术激发出了四明山每根废竹的碳汇价值。企业向实践团开放物理活化炉、成型实验室等核心区域——成员们记录活化温度曲线,比对竹炭与椰壳炭的灰分数据,产学研深度协同成效显著。竹炭替代与高值转化,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拓展了本地竹农增收空间,打通了科技成果助农增效的“最后一公里”。

“竹碳”育青年:以科技书写时代注脚

军工防毒面具中的竹炭基吸附层、贵金属催化剂载体样品等一件件高值化产品,向青年学子生动展示了尖端科技的魅力。通过深入企业车间,成员们不仅亲身体验到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学到了课本之外的实践知识,例如竹炭的孔径优化、活化工艺的精准控制等。这些源自军工领域的技术突破,经过转化应用,正为乡村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在兴农富农中的重要作用。

七千年前的水稻文明与今日竹炭科技在河姆渡交汇。车间墙上的标语“让每一克竹炭承载生态价值”恰是这场“碳”索之旅的最佳注脚:当高校智力深扎产业一线,“资源无废化-产品高端化-成果共享化”的共富密码方能激活。通过科技强链、产品提质、模式创新,一根根废竹正走出深山、跃上价值高地,开拓了生态富民的新路径。


浙江农林大学全国涉农高校“百名博士老区行”研究生跨校联合实践团队/图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浙江农林大学“非遗空间站”实践团赴浙江东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青春伴夕阳,关爱暖人心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