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基层动态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园林学院】“非遗空间站”实践团赴浙江东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二)


【发布时间:2025-08-07 14:39:01 园林学院 阅读量: 次】


7月29日,为探寻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意的关联,我院“非遗空间站”实践团队来到浙江东阳,深入探访以创新设计闻名业界的木梳品牌梵沐记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技艺体验与传承人深度对话,亲历了一场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意碰撞的实践样本。

浙江农林大学“非遗空间站”暑期社会实践团合照

步入梵沐记展厅,“非遗空间站”成员仿佛踏入一座融合传统与当代的非遗美学馆。墙面挂满开齿刀、刮刀等传统木梳制作工具,角落陈列着漆面斑驳的旧式红漆木梳,诉说着东阳木梳千年传承的历史。

木梳展示

工作人员带领团队参观木梳展览,讲解品牌的历史与发展,在讲解中道出品牌创始人陈浩归的变革理念:“东阳木梳曾因设计单一濒临消亡,而创新设计让它重获新生。”

工作人员带领团队参观、讲解

在梵沐记工坊内,团队亲身参与木梳制作体验。工作人员为团队现场演示核心工艺,每把梳子需经18道工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阳木雕千年技艺的浓缩,是对“匠心”的当代诠释。

木梳制作操作演示

木梳制作操作演示

团队木梳打磨工序实践过程

作为最年轻的东阳市非遗传承人,陈浩归在采访中分享创业历程。大学期间他放弃上海发展机会,返乡拜师东阳木梳最后一位老师傅许立仁。当时这位八旬老人登报招徒无人问津,而陈浩归以一份“不能让手艺断绝”的使命感,扛起50公斤重的木梳坯担子,也扛起非遗传承的重任。他坦言“守护非遗不是守旧,而是不让文明的火种在我们这代熄灭,但守护需要新方式。”

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本次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镜头全程记录木梳展厅、设计工坊场景,这些影像将成为“非遗创新案例库”的重要素材。团队深刻认识到陈浩归的成功逆袭,核心在于他精准把握了“非遗传承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非简单的技艺复制。非遗的困境,不在于年轻人不热爱传统文化,而在于传承如何以“年轻”的姿态融入当下。梵沐记证明了,青年传承人完全可以用时代的语言,重述古老的故事。

图片/楼珊彤、程馨仪、李高莹

文字/谢书雯

终审/董雨鑫



上一条:【园林学院】“e路青法·乡约生态”实践团赴高青县振远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二)

下一条:【园林学院“柚见果香”实践团赴永嘉县碧莲镇石背凹早香柚种植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