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夯实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传承红色基因,追溯红色记忆,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四渡赤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赤水河旁,开展进驻式实践活动,学习党的奋斗历程,缅怀革命先烈,沿着红军足迹重走长征路,以完成与红军跨越时空的交流。
经过历史资料搜集、任务分工、访谈联络等前期准备工作,队员们于7月11日上午抵达贵州习水县土城镇。这是一座与红军长征紧密相连的小镇,有着“千年古镇·红色土城”的称号。


实践团首先前往四渡赤水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述说,清晰地了解到红军当年的生活和战斗历程。纪念馆内陈列着整齐的书籍文献、锈迹斑斑的物品,将那段革命的峥嵘岁月生动立体地呈现在眼前,再现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和横渡赤水的惊心动魄。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军事思想与领导指挥艺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四渡赤水纪念馆到女红军纪念馆,从土城会议会址到红军总司令部驻址,从老街到女红军街,以及青杠坡革命烈士陵园、红军总参谋部驻地旧址,这些见证着革命历史的建筑,都让实践团成员从中深刻感受到了红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共产党人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的创新精神。

最后,实践团去到川黔交界处的二郎滩渡口,感受如今的赤水河,虽已经不像往昔那般让人望而生畏,但依然能看出当年被称为“天堑”的凶险可怖。现在走过大桥就能到赤水河对岸,当时横渡赤水,红军依靠百姓借出的门板、船只、绳索制成临时浮桥,艰难前行。赤水河边静默的大山,脚下广阔的土地,还有古镇老街里残缺不全的门板,皆是那段艰辛岁月的见证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通过探寻红色足迹,走进四渡赤水的这段历史,实践团成员充分领悟到伟大的长征精神,决心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做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文/张睿、冉轶、韦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