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7月30日,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精准扶贫藏锋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遂昌县北界镇苏村与新路湾镇开展了以“精准扶贫,科技支农”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9日,团队前往苏村进行调研活动。
在北界镇政府副书记郑伟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随着我校园艺学学科副教授张岚岚老师的脚步来到了苏村邱志伟家庭农场。农场位于苏村村口,规模庞大,颇为壮观,据悉,该家庭农场为苏村灾后重建产业园项目之一,其中有52亩火龙果地,主要种植品种为“京东一号”。这些家庭农场带给了这个村的村民们累累硕果和富足的生活。科技特派员也说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除销售火龙果外,邱师傅的家庭农场还看到了火龙花蕾的市场,火龙果花亦可以当食品食用,这对于大众来说将是个新鲜有趣的食材,其味道也很鲜美,故如今的邱师傅正准备对火龙果花蕾进行开发售卖。
当然红心火龙果的种植并非一帆风顺,在开始种植时,邱志伟当时因为种植过深,导致生根困难,三个月都看不到一颗芽,这使他焦头烂额,最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发现了该问题并得以解决,在不断实践中总结了经验:小苗的管理很是重要。

随后,团队成员又跟随郑书记来到苏村滑坡旧址处,这里正在建设一个遗址公园,该公园将作为地质灾害现场警示教育基地永久保留。如果说旧址记录着苏村的过去,那么在其不远处,那颗曾被泥石流推移8米仍旧不倒的百年大樟树,则更似苏村现在和未来的写照。这种不屈的“大樟树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正让一个承受过灾难的村落、一群承受过伤痛的人们,在新起点上写下新的故事。
结束了苏村的调研后,在新路湾林业站站长唐昌贻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新路湾云露家庭农场。农场主要是培育蓝莓和山楂,是个集苗木出售、蓝莓山楂采摘为一体的观光园。在曾小根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曾师傅从1986年起开始专研水果,70%的南方水果在他的培育下种植成功。在他多年种植经验和实践下,他认识到蓝莓有水怕水,有旱怕旱,也怕肥料,故对其培育需格外细心;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曾师傅强调要把智能化机器运用到果园中,并且要努力研究一些新的耕种方式。

最后,团队成员来到妙高镇成屏家庭农场。成屏农场毗邻“成屏一级水库”,是一个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混合型农场。队员们走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晴空万里下,可以清楚看到一侧山上种植着大面积的枇杷树与一片茶地。来到农场,队员们对农场主张良岳进行了访谈。据张总介绍,今年是经营农场的第八年,农场主要以种植白枇杷为主,同时发展蜜蜂养殖,土鸡养殖和茶叶种植,是一个无农害的生态农场。白枇杷口感优于黄枇杷,个头更大,价格自然也更高。但想到近年的经济效益,张总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枇杷成熟多为雨季,裂果很严重;枇杷树种在高山上,交通运输成本太高;缺少销售平台;市场变化太快,转型升级困难”,张总将自己所遇到的难处向团队倾露出来。科技特派员张岚岚老师解释:“在高海拔,水库,高山的共同作用下,农场所在地渐形成了区域小气候,使得这里的风雨日晒都与其他地方有所差异,必须因地制宜。”接着张岚岚老师提出几点建议:对于枇杷,可以尝试种植多个品种。虽然高山陡峭,但若有项目支持,不妨先尝试小面积采用一些较为现代化的科技设施,若效果显著再扩大范围使用。而关于销售这一方面,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并且由于茶叶地在公路旁,可以尝试开展观光园项目,增加收益。最后,团队向农场提供了《台风农业生产补救》《高温雨季果树管理》《高温养殖预防热应激》等文献资料,希望能对农场有所帮助。
经过这几天的调研学习,队员们看到了专业知识对经济增收的实际意义,也看到“扶贫方式——农旅融合”在助农增收方面成效明显。本次实践活动使成员们对“科技支农”有了更好的理解,拓展了自身的视野,拉近了与“农”的距离,激发了他们今后努力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