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大学生进乡村的社会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记者了解到,省内部分高校近三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有一半学生选择去乡村。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这个暑假共组建了2424名学生、42支校级重点团队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
浙江农林大学团委副书记宋春春说,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走出象牙塔的有效助力,也是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了新视角和新动力。
大学生愿意走进乡村,成为当地一道特别的风景,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何保持和定点乡村的长期联系,是高校一直探索的课题。“有些学生不太愿意一直在一个村子做下去,老师也希望探索不同乡村的特点。”一位高校相关负责人说,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必须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生有收获、乡村有变化。今后的社会实践可能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继续钻研他们的策划方案,往实战方向发展,另一部分学生可以去其他村子,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展活动。

陈雯是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去年到宁海县强蛟镇上蒲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绿色家园”暑期社会实践。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从2007年开展“免费庭院设计”活动,2011年升级成“绿色家园”行动。
“乡村的原生态环境需要不断经营和打理,我们的任务是利用竹、砖、陶罐等乡土材料,借助我们的专业知识,帮村民美化庭院。”陈雯说。浙江农林大学一届又一届师生为临安、宁海、江山、磐安等地区180余户农民提供农家乐、庭院改造,农家乐讲座培训等服务,完成图纸方案350多套,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