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素质拓展 - 社会实践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园林学院】“传统文化寻踪”——桑蚕文化


【发布时间:2017-08-10 10:13:54  阅读量: 次】


8月9日,我校园林学院“传统文化寻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6人奔赴桐乡进行一系列包括参观、访谈等内容的有序实践活动,对家乡桑蚕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蚕桑文化是江南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桐乡一带自古就有养蚕制丝的传统,蚕农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蚕桑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桐乡农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活动。

祈祀蚕神、轧蚕花求丰收、演“蚕花戏”娱神、诸多生活、语言禁忌等,农历四月“蚕月”走进桐乡的乡村,处处活跃着与蚕相关的民俗活动。栽桑、养蚕、缫丝、织布、拉棉兜、翻丝绵被等蚕桑相关的传统技艺,在桐乡乡村也世代相传。每年三月,这里的农民便开始了一年的繁忙生活,清明过后不久农民们就迎来了一年中第一季蚕宝宝——春蚕,辛勤一个多月后便能带来丰收。

虽然如今对大多数农户家庭来说,养蚕只是“带带过”,年轻人更青睐于外出打工,曾经因为蚕桑生产地位而生的各种信仰、风俗也随之趋于濒危,但是悠久的蚕桑历史、与育蚕有关的习俗、蚕乡独特的蚕桑文化已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中,且代代相传。

经济发达的今天,只有少部分农户依然保留着缫丝、织布等传统设备。在一些农户家里,还保留着古老的织布机,随着梭子的穿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刚刚翻好的丝绵被子雪白柔软轻盈……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为了了解老式织布机的全貌,小组成员们特地去了蚕桑博物馆取材,在这里,见到了老式织布机和织绸机。

关于织布机,元代王祯先生说过,农家在春秋季节织造,这是最重要之机具。原始织布机把经线吊在两个综框上,交错上下两个综框,使经线交错,梭子带纬线穿过,最后压纬。

听当地老奶奶的介绍,在她还年轻的时候,就是在老式织布机遍布的丝厂工作,在那时的厂子里,每人一台织布机,从早到晚坐在板凳上,驾轻就熟地操作着旁人眼里复杂的老式织布机。鱼一样的梭子,在她们的手里滑进滑出,以至于让人觉得一把飞梭是乡间生命力最强的精灵。像机车发动机里的活塞,来来往往中担负起乡土文化前进的巨大引擎。

虽然不能详尽描述一台老式织布机的内部构造,就像每一次看见一件件老去的物件上落满尘埃,到底在过去的岁月中曾经担负起多么繁重的劳作。但经过这一次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清楚地知道,在每一件老去的物件里,都凝集着祖先的血汗与泪水。

(张思琦/文 吕嘉怡/图 园林学院)



上一条:【园林学院】传美德,谈家风

下一条:【农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赴温州文成“休闲农业调查”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