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秋芳,女,中共党员,工程学院2014级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两次获得教育部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和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荣誉称号,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优秀论文奖等荣誉。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收录12篇(第一作者5篇),EI收录2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发表会议论文1篇。
勤于科研就是研究生应该做的
在参观了我校管理有序的实验室后让姚秋芳感觉到“这就是我梦想的科研地方!”2014年6月,本科答辩刚结束,得知被录取的姚秋芳,提前开始了她在浙农林的科研之路。
在实验室中,当姚秋芳碰见如锯大木头等一些力不能及的工作,团队中任何人都会毫不犹豫放下手头的事情,伸手帮助;遇上师弟师妹不会使用实验仪器时,作为师姐的姚秋芳亦会耐心告诉他们方法技巧,这种融洽的氛围也为他们的实验附丽。
每一个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包含着许多实验的汗水。为了完成一个实验,从实验前流程、细节的准备,到因为细微的条件差异而重复多次地做实验,在达到最佳效果的那一刻之前,是起码一个多月的“闭关潜修”。
但姚秋芳不认为这是辛苦的枯燥的,学习、实验亦或未来的工作都是自己的事情,“我只是做了研究生应该做的事”。
现如今,阅读优秀科研文献,撰写科研文稿已经是姚秋芳每日必做的事情;习惯于早出晚归,宅在实验室里,乐于此而不觉疲惫。《周易》中有言如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言得之,姚春芳也正如此般践行着自强与发奋。
站在导师的肩膀上
姚秋芳研究生期间,每天8:30至22:30,你都能在实验室里找到她。从开始读研至今,姚秋芳已经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
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篇论文——从六月底开始做实验,到第二年的七月份,一年左右的时间,四千余字内容,初稿终于出炉。
她的导师孙庆丰站在审稿人的角度上,一字一句地修改她的论文,从标题、前言、摘要再到实验记录部分以及最后结论,前前后后一共修改了十余次。“我有好老师,我才能做出东西来,我特别感激我的老师。”在任何时候,姚秋芳都认为学莫重于尊师,她在采访中说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感谢。学科带头人金春德教授曾与她就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直到凌晨两点,孙庆丰导师亦在研究方向、论文撰写等等多个方面给予她帮助。“有这样的好老师,真的很感谢!”
随后,姚秋芳以严谨认真态度投入到对论文的修改中。她说:“论文不是简单地叙述实验的过程和客观现实,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和缜密的检阅修改。”
最终,论文得以在杂志《material and design》上发表。“过程的确是曲折”,取得满意的结果也让她明白了师者所言确能令人获益良多。
只要肯干,总会实现自我价值
姚秋芳的本科是制药工程专业,而研究生跨专业到木材科学与技术,大跨度的专业差异并未使姚秋芳产生畏惧与排斥心理,反而知难而上。在硕士期间,她致力于生物质仿生纳米材料功能化和纳米纤维素气凝胶及其应用超疏水自清洁、电磁屏蔽及吸波、光催化、水质净化和碳基超级电容器等新方向,这些新的方向需要姚秋芳培养自我独立思考的精神与创新的思维。
“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是很艰难的,这其中创新真的很重要,一定要多问为什么,再去探索答案。”她认为研究生应该要培养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在实验科研过程中,大方向由老师引导,小细节的问题则自己寻求途径解决。不论是通过上网搜索、阅读书籍文献,还是请教同学,这些方法都使得疑点渐释,以致融会贯通。
她严于律己,每天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多次获得校级及其以上奖学金。研究生毕业之际,姚秋芳心态平和,她说:“不论是选择就业还是读博士,我都坚信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人才,只要你肯干,肯定会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在正好的时间里做恰当的事,就是一种美丽的邂逅。在二十几岁的青春里,姚秋芳一心扑在研究上,实验室是青春绽放的土壤,一切好的成果都是这片科学土壤里开出的美丽花朵。
(新闻中心 刺玫 学生记者 孙孟瑶 韩笑程 娟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