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两山二十载・乡村新画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施寅
团队成员:徐楼瀚、林一凡、吴佳祺、陈诺、陈镜仰、吴佳伟、李思贤、楼天星
7月28日,由浙江农林大学9名师生组成、现代农学院团委书记施寅带队的“两山二十载・乡村新画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圆满完成为期三周的乡村发展经营实地调研。实践团聚焦“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乡村发展模式,深入安吉县5个典型村落,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系统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安吉方案”。前期筹备扎实推进,调研工作有序展开。

图为绿水青山景观石
一、前期筹备扎实推进,调研工作有序展开
抵达安吉后,实践团首先用3天时间系统研读当地近二十年乡村发展文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随后,团队分赴各调研点,精准解锁不同乡村的振兴密码。
二、三大典型村落实地调研:解码“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乡村振兴路径
(一)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生态旅游驱动乡村蝶变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余村

图为实践团观看两山理论发展记录片
天荒坪镇余村的转型历程备受关注。实践团实地考察矿山遗址公园等场所,详细追溯其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的产业升级之路。余村游客服务中心导游向实践团系统介绍了村庄历史及其与“两山”理念的渊源。
(二)大竹园村:“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创新模式实现双赢
灵峰街道大竹园村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模式,为城郊型村庄发展提供了借鉴。该村通过“按户分房”政策创新,将集体建设的128套民宿用房分配给村民经营,村民无需承担房租成本,仅需按营收比例向村集体缴纳管理费。
“这一模式降低了村民创业风险,疫情期间我们村民宿存活率比周边高30%。”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周浩算了一笔账:2024年全村民宿平均入住率达68%,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4.2万元,村集体通过管理费实现年收入180万元。目前,该村已整合农田、林地等资源打造亲子农场、农耕体验区,形成“住宿+体验+农产品”的产业链,年吸引长三角地区游客超80万人次。

图为周浩介绍大竹园村
(三)小瘾・半日村:文创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活力与价值
横山坞小瘾・半日村的文创产业融合模式同样亮眼。2024年,该村整体营收达7000余万元,较2021年增长14.8%,其中单家餐厅年营收超1800万元,还先后斩获多项荣誉。“文创产业融合型”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活力,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核心引擎。

图为小瘾·半日村夜景
三、实践感悟:理论照进现实,坚定乡村振兴信念
在安吉的土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已从书本文字转化为生动现实。这片土地从过去依赖矿山、水泥厂的发展困境,到如今凭借生态优势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华丽转身,既彰显了理论的强大指引力量,也坚定了人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念。安吉的蜕变,成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典范。

图为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