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两山二十载·乡村新画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施寅
团队成员:徐楼瀚、林一凡、吴佳祺、陈诺、陈镜仰、吴佳伟、李思贤、楼天星
7月28日,浙江农林大学“两山二十载・乡村新画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为期三周的“两山”理念20周年乡村发展经营实地调研活动圆满收官。实践团以“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乡村发展经营模式为核心命题,选取天荒坪镇余村、灵峰街道大竹园村、横山坞小瘾・半日村等5个典型村落为研究样本,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安吉县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治理创新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安吉方案”。

图1绿水青山景观石前合照
实践团抵达安吉后,首先开展为期3天的前期筹备,系统研读安吉县近二十年乡村发展文献,制定调研实施方案与访谈提纲。随后,团队分赴各调研点开展实地调研。

图2与俞小平书记的座谈
在余村,实践团考察矿山遗址公园、生态旅游景区等载体,详细追溯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产业转型历程。通过与村委副书记俞小平座谈,获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措施等一手数据与政策文本。调研显示,2024年余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05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近50%,农民人均收入7.4万元。这种“生态旅游驱动型”模式通过工业遗存创新利用,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双赢,成为首个典型发展范式。目前,余村正以核心样板区为基点,统筹周边一镇两乡24个行政村、245平方公里区域打造“大余村”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254万元。

图3大余村地形图
灵峰街道大竹园村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模式是实践团关注的另一重点。团队走访特色民宿集群、休闲农业园区,与经营者深入交流运营状况、村集体合作机制及收益分配模式,并考察乡村治理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创新实践。该村通过“按户分房”政策引导村民自主经营民宿,因无房租成本,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淡季等因素导致的运营风险。这种“田园综合体引领型”模式以资源整合力强、产业融合度高的特征,成为第二种典型发展范式,为同类乡村提供可复制经验。

图4学习大竹园的建设理念
横山坞小瘾・半日村的文创产业融合模式是调研的第三维度。实践团考察文创工作室、特色商铺及艺术展览空间,向村干部了解文创资源引入与特色品牌打造路径,并与从业者探讨文化创意对乡村活力激活与价值提升的作用机制。该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2024年整体营收达7000余万元,较2021年增长14.8%,其中单家餐厅年营收超1800万元,先后斩获“全国集群民宿村落及新生代民宿样板区”“长三角民宿峰会年度设计奖”等荣誉。文创项目的引入不仅盘活村庄闲置资源,更显著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核心引擎,其“文创产业融合型”模式构成第三种典型发展范式。

图5小瘾·半日村夜景
指导教师施寅表示:“此次实践通过实地调研,深刻感受到‘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安吉二十年实现从生态破坏到生态优美、从经济落后到经济繁荣的蜕变,印证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我们将把这些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与发展观,强化乡村振兴使命感。”
队员陈诺谈到:“实践前,我对‘两山’理念的理解停留在书本层面。此次调研中,安吉乡村的美丽蝶变与村民的幸福笑容,让我真切理解‘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这次实践深化了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要性的认知,更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
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两山”理论实践成果的认知,更提升了调研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将持续追踪安吉乡村发展动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智慧力量。

图6余村党群服务中心合照
“两山二十载·乡村新画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