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仓桥楝韵古树探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李飞飞
团队成员:郑佳宜、张一诺、陈逸、江幸遥、俞佳彤
浙江农林大学“仓桥楝韵古树探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7日至9日,前往浙江绍兴仓桥直街开展实践活动。团队以当地的苦楝树为核心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访谈、文献梳理等方式,深入了解这棵古树的生物学特征、历史文化背景、现实影响以及生态价值,进而探索古树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并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将目光聚焦于“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交织”这一视角,既关注苦楝树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也重视其与仓桥直街的江南聚落格局、居民生活以及地方旅游之间的深度联系,最终形成了多维度、系统性的调研成果。

实践初期,团队对苦楝树进行了细致的生物学考察,它的树高约10米,胸径粗壮且树皮纵裂明显,叶片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片呈披针形,4-5月会开出淡紫色的圆锥花序,秋季则结出青绿色的椭圆形果实。团队还收集标本以分析其生长状态,并结合树皮特征推测其树龄可达数十年至数百年。


同时,团队也对古树周边环境展开了系统调研,发现它位于孔乙己酒家附近的桥上,临近环山河,与蕺坊桥、书法墙构成三角构图,周边还有仓桥、宝珠桥等清末石板桥以及43座粉墙黛瓦的台门民居,共同形成了“小桥-流水-花树”的经典江南意象,而且与乌篷船、臭豆腐摊、黄酒馆等元素一起构成了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场景。为了挖掘古树的历史脉络,团队走访了地方文史工作者和老住户,收集到17个民间故事与历史记忆,梳理出了关键的时间节点:苦楝作为中国原生树种,《齐民要术》中就已记载了其种植技术;1990年代绍兴对仓桥直街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时,将其作为原生树种保留下来;2003年该街区获得联合国遗产保护奖,古树成为“活态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新媒体的传播,它成为了“绍兴网红树顶流”。在社区互动方面,团队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发现,古树是居民纳凉、交流的核心场所,其“苦恋”的谐音象征以及“兴旺家宅阳气”的民间寓意,已深深融入居民的精神世界,成为了家园情感的寄托。团队还通过观察游客流量、访谈商户以及梳理宣传资料,对古树的旅游带动效应进行了评估,发现2023年五一假期有游客排队4小时拍照,2024年因社交媒体传播成为“流量密码”,极大地提升仓桥直街的知名度,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带动周边餐饮、文创等消费。


此外,团队走访图书馆、档案机构,搜集方志、论文及政策文件,明确古树作为标志着春尽夏来的“江南花信终章”的物候文化意义,以及其与青石板、乌篷船等元素共同构成江南地域文化视觉符号的价值。基于前期的调研,团队从古树的“三重基因”切入设计——以淡紫色花瓣、斑驳树影为视觉基因,以相思与乡愁为情感基因,以花信风与水乡场景为文化基因。最终团队设计出了六大类文创方案:包括苦楝花丝巾、花瓣首饰等服饰配饰;季节香薰等生活器物、花期明信片、年轮笔记本等纪念纸品以及DIY拓印礼盒、花书签制作包等互动体验项目。这些设计旨在让文创成为“树与街的记忆容器”,推动古树文化的活态传承。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形成系统性的调研成果,完成苦楝树生物学特征档案,梳理出其从1990年代保护修缮到近年网红化的历史脉络,建立包含17个民间故事的“文化档案”,为古树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实践明确了古树的多维价值定位,量化评估其旅游带动效应,确认它在提升街区居住舒适度、文化认同感以及绿色经济中的作用,为地方文旅发展提供参考。团队产出创意保护方案,基于古树的生态与文化特征,设计系列文创产品与体验项目,探索出“保护-传承-利用”的可持续路径,增强了古树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同时,团队成员也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他们在田野调查、访谈沟通、文献研究、创意设计等方面得到了系统锻炼,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成果,为后续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建议奠定了基础。
参与实践的学生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学生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古树名木是活态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最初对苦楝树的生物学认知,到逐渐理解其背后的乡愁记忆与江南文化密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植物考察、社会调研的方法,更学会了用跨学科视角分析问题,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会继续深化研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保护建议,让仓桥直街的苦楝树既能“留住记忆”,也能“焕发新生”,为古树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永续利用贡献青春力量。

“仓桥楝韵古树探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