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市金东区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古树名木与红色文化正交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6月28日-6月29日,浙江农林大学“守护古树千年文脉,续写乡村振兴新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畈田蒋村和东叶村,开展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畈田蒋村的两棵千年古樟树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母樟胸径达4.5米,需9人合抱,主干中空可容10余人站立,与略小的公樟并肩而立,被村民亲切称为“父母樟”。72岁的讲解员蒋光军向实践团讲述了诗人艾青与古树的不解之缘:“艾青出生时被认作‘克父母’,按习俗拜樟树为‘娘’,这棵树成为他乡愁的化身。”1953年,艾青返乡后常在树下写生,将古樟的身影融入画作,更在诗作中赋予其“土地深情”的象征意义。村民何凤久回忆道:“过去孩子体弱便认树为‘娘’,期望老树保佑孩子平安。”

如今,村里通过“政府主导+村集体管理+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保护古树:树枝用特制花瓶支撑防折断,树洞进行专业防腐处理,扫描树干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古树的“身份证”信息。2023年,这片古树林入选浙江省首批古树名木文化公园,成为“古树+诗歌+红色”特色旅游线路的核心景观。

30公里外的东叶村则谱写着产业振兴的新篇章。村支书施跃军自豪地介绍,全村1.2万亩桃园通过四条联村公路构建区域桃市,年销鲜桃50万斤。“农业局专家帮我们引进新品种,将采摘期延长至5个月,还解决了食果蝇虫害问题。”依托蓬勃发展的桃产业,村里巧妙融合一二三产,发展起采摘旅游业,同时打造“光南文化”品牌,修缮施复亮、施光南故居,结合数字化展陈与“光南大舞台”,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研学产业链。2021年,东叶村加入“金田共富”项目,盘活闲置土地种植绿色农产品,带动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以前我只说自己是鞋塘人,现在能骄傲地说‘我是东叶村人’!”施跃军的感慨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东叶村的另一张生态名片是一棵217年树龄的古樟树。为保护这棵胸围3.2米的“镇村之宝”,村民们在修路时不惜耗费巨资,通过堆土筑台、钢筋加固等创新方式,既保障了道路畅通,又守护了古树生机。虽然“拜树娘”的古老习俗已逐渐淡化,但这棵古樟依然是村民心中神圣的“风水树”。施跃军表示,随着村庄合并工作的推进,这棵古樟将被纳入旅游动线规划:“未来游客前往施氏故居的路上,一定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在施复亮、施光南故居,实践团发现了更多树木与精神的奇妙联结。110年树龄的罗汉松和开花的铁树静静矗立在庭院中,村支书施跃军深情讲述:“1933年施复亮先生遭国民党通缉时种下它们,罗汉松象征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意志,铁树代表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2015年,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在此种下石榴树,以“石榴籽”寓意“团结一心”。“一代代人都要种树,这是精神的延续。”施跃军的话语中饱含对先辈的崇敬。如今,这座故居作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古树与红色文化在此交相辉映,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力量。

2天的调研行程中,实践团走访了5棵古树名木,记录下无数动人的故事。团队成员林嘉怡感慨道:“每一圈年轮都是历史的刻度,而我们正用青春续写新的刻度。”从艾青笔下千年古樟的诗意栖居,到东叶村“桃红映共富”的产业盛景,金华两村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当古树保护与红色文旅、产业升级实现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便获得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年轮里镌刻的不仅是自然的密码,更是文化的基因,而守护这些“活着的文物”,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根脉与未来。

“守护古树千年文脉,续写乡村振兴新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