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基层动态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园林学院】园林学院学生赴凤鸣街道为乡村人设计美丽庭院(四)


【发布时间:2020-07-05 20:25:23 园林学院 阅读量: 次】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艺术振兴乡村,携手绘梦凤鸣”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0年暑假期间,以实地考察与线上方案设计相结合的形式,为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凤鸣街道路家园村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响应国家大学生返乡振兴乡村的号召,助力乡村绿色协调人居环境的建设,致力于乡村整体精神文明面貌的提升。

7月3日是暑期社会实践团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三天,当天小组采用面对面相互讨论交流的形式,撰写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凤鸣街道路家园村美丽乡村庭院整体规划体系的文本。

以下是文本所阐述的具体内容:

首先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浙江乡村振兴现状为大背景,包括国家一号文件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要求,包括浙江现有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规划建设。

其次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以及具有当地鲜明特征的蚕桑文化作为人文方面规划的背景,从地理区位、场地现状这两方面作为地理位置方面规划的背景,包含大格局层面上的美丽庭院体系的整体与普适性,以及设计院落的层面上的针对性与特殊性。

再次是对设计需求的分析,同样把握乡村振兴的大方向,在此基础上认真吸收村民的实际需求,这些内容在细节上一一体现与表达,增添村民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仪式感与幸福感,使乡村依靠美丽庭院的生态优势、旅游经济优势、文化优势与人居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愿意居住与生活在乡村,使乡村成为自由心灵的寄托之所。

最后,通过以上内容的具体分析,我们团队提出了设计立意与蚕桑文化相关的设计主题。

在此文本中,蚕桑文化作为了嘉兴市桐乡市的一大亮点。

2009年,拥有5000年历史的桐乡蚕桑习俗作为一个子项目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虽然对大多数农户家庭来说,养蚕只是“带带过”,年轻人更青睐于外出打工,曾经因为蚕桑生产地位而生的各种信仰、风俗也随之趋于濒危。以方言传唱的蚕歌正逐渐被淡忘,尤其是青少年,很少有了解蚕歌的机会。但是经济发达的今天,仍有一些农户家里依然保留着缫丝、织布等传统设备。古老的织布机,随着梭子的穿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刚刚翻好的丝绵被子雪白柔软轻盈,最为引人注目的要属缫丝技艺,竹编的“行灶”熊熊燃烧,煮沸的茧子随着缫丝车的转动,不断地吐出缕缕雪白的茧丝,年长的农妇们挑丝、甩丝、捞茧子……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对学习风景园林专业的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而言,我们深知传统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演进的重要性。我们思考着如何将蚕桑文化更好地融入进美丽庭院的设计里,在庭院里储存珍藏一代代桐乡人的乡愁。在庭院的角角落落里,总有一些触动人心的东西,会使人追忆起那段养桑养蚕,梭衣织布的淳朴岁月,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上一条:【园林学院】园林学院学生深入宁波汶溪村进行走访调查

下一条:【园林学院】园林学院学生赴凤鸣街道为乡村人设计美丽庭院(三)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