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赴缙云“科技支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顺利抵达浙江省磐安县玉山镇,跟随何志平副教授来到了浙江省金华磐安高山台地食用菌星创天地,与何志平副教授一起对当地的食用菌类种植产业进行深入的了解。
在农场负责人的介绍下,该团队了解了该农业基地是以料棒生产流水线作业,以高效节能的灭菌及菌棒技术培养菌类,农场负责人表示,料棒制作过程是通过传送带自动传送,随后初拌的过程是根据配方配料一次拌料,在精拌过程中通过二次拌料,输送到装袋机,经过装袋扎口、灭菌冷却、接种养菌,最终出菇。在现场,团队成员参观了以菌棒技术培养的菌类,这些菌类都生长在室外荫棚中,并且棚顶安装自动旋转自来水喷头或喷雾管,在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进行喷水降温,据相关技术人员的介绍,香菇菌棒的温控培养温度必须保持在18℃~27℃,湿度需保持在60 %~75 %,二氧化碳浓度必须要低于500 ppm,并且棚内四周及过道两边挖20厘米宽,30厘米深的相通沟,在沟内放跑马水降温,在这样的环境中菌类才可以正常生长。


参观期间,该团队了解到在常年栽培中,以秋、冬季菇的质量最好,菌棒制作时间应在7月初,6月初制作生产种,而反季节栽培香菇,则在2~4月制棒,6~9月出菇。经过接种的香菇菌棒,在高温季节来临前,应选择通风散热条件好的场所完成菌棒的散堆,移堆工作。在高温期间,严禁翻动菌棒,以防香菇菌棒受振动而增加菌丝呼吸作用而使堆温上升,引起"烧菌"。培养料配制是香菇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常因培养料配制失误造成基质酸败,杂菌污染,成品率下降,有的菌丝虽然也能缓慢的长到袋底,但菌丝不健壮,出菇晚,产量极低,影响经济效益,因而农场中使用的培养料为杂木屑79 %、麦皮20%、石膏1%。
经过此次的暑期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对食用菌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人们常说“实践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会灵活的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才会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入的认知。

姚睿王娟紫/文
照片来源:王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