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为加深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环资学院“美丽浙江”毛竹林立地评价指标与建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台州市黄岩区半山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对当地近自然毛竹林调查的同时,对半山古村的历史文化及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也进行了相关了解和调查。此次活动由汤孟平教授带队,9名本科生和3名研究生参与。
7月24日清晨,实践团驱车前往台州市黄岩区半山村,经由富山乡顺着蜿蜒的乡间公路前行,车子在无尽的山岭里盘绕,一路上茂林修竹,翠色欲滴,道路两旁群峰相迎,层出不穷。实践团到达目的地—富山乡半山村,已是下午一点多。刚下车,实践团成员就被半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震撼。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溪水缠绕,绵延起伏的山峦,挺拔俊秀,仿佛朵朵盛开的莲花,显现在天际,让实践团成员不由地想起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间美景。半山村在富山大裂谷景区的深谷中,大概是因地处山腰之上,故名半山村。走近半山村,古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清一色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高低错落黑白相间,在苍翠的山色映照下,显得温婉而隽永。即使开发旅游业后,村中大部分房子依旧保留了以前的摸样,没有任何的修饰,一看就是那种年代久远、让人十分怀旧的老农村。然而,原始古朴的半山古村在现代化建设中并没有被遗忘,更没有在被浩浩荡荡的城镇化进程中消亡,而是以一种睿智的方式与之巧妙结合。

根据村主任戴震宇的介绍,实践团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半山村依靠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古朴浓郁的乡村气息,积极发展农家乐经济,第三产业的显著发展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在村两班子的带领下,半山村于2007年年底被评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和台州市全面小康示范村”。随后,在戴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参观村内的文化礼堂,到文化礼堂需走过长长的青石板路,道路弯弯曲曲,青石板干干净净,区别于“白瓷砖方盒子”的“现代建筑”,村内的老房子清一色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保存着历史的痕迹,青瓦背上冒出烟囱,让实践团感怀岁月悠悠,悠悠乡愁情。

实践团成员还观察到,村内住宅大都傍水而建,多为两进院落,宜居、适度,且又古朴、庄重,有些人家还将溪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戴主任告诉实践团,近年来,半山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依托自然资源和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突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展现乡村特色,大力打造美丽乡村。在村文化礼堂内,戴主任结合文化礼堂里的相关资料,与实践团分享了许多关于半山村的历史典故,如“江西人谋半山风水”、“英华公无心杀子”等。然而,让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的不只直抵心脾的古典气息,全村覆盖的WIFI、干净整洁的公厕等基础性设施让实践团成员深刻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魅力。戴主任告诉实践团,半山村村两委自2005年开始,注重加快本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今,水电、道路、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项目也得到了落实。在文化礼堂内合影留念后,实践团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当天的调研了解活动。

本次实践团队成员包括环资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森林经理专业和林生院林学专业共13名师生。喧哗热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古朴的村庄是质朴的美。抚今追昔,质朴的古屋滋养了先民们安居的深情,半山村浓郁的古典气息,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愉悦之情,更让实践团成员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美好圣洁的情愫。实践团感受到半山村古朴风光的同时,亦深刻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魅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