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之际,4月18日下午,学校党委组织部和我院到德清县禹越镇开展乡村振兴校地合作服务活动。校党委副书记冯尚申,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童晓晖,德清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健出席活动。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陈胜伟,学生处处长、学工部部长缪鲁加,团委书记董杜斌,研工部副部长罗黎敏,学院党委书记王欣、副院长陈忠购、党委副书记徐达和德清县禹越镇党委书记胡国忠、镇党委副书记章卓玮等参加活动。

一直以来,学校和德清县委县政府通过全面的合作与交流,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禹越镇地处杭嘉湖三市交界处,具有杭嘉湖平原“金三角”之称。2016年,我院马军山教授师生团队着手规划打造禹越镇三林景区。通过三年的付出与耕耘,目前的禹越镇三林村已经成为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和浙江省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村,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深入贯彻《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精神,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经校地多次沟通协调,学校党委组织部将三林村设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我院党委将三林村设为乡村振兴研习服务基地。会上,冯尚申、陈健分别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乡村振兴研习服务基地揭牌。

冯尚申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效。他指出,浙江农林大学高度重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尤其重视与地方的合作。德清县、禹越镇区位、生态、产业优势明显,学校将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科研、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德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探索和实践,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德清样本”。

冯尚申对建设好基地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强调,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始终瞄准地方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能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作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要强化融入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将各方面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整合到基地建设上来,以项目推动双方合作发展,激发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办出充满生机和活力、有较强示范辐射作用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乡村振兴研习服务基地;要着力抓落实、抓机制、抓人才,使基地能够成为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的示范基地。

陈健在会上回顾了学校同德清县开展校地合作以来取得的成就,代表德清县委、县政府对学校关心支持德清县乡村振兴工作表示感谢。陈健指出,近年来,德清积极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论重要思想,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打造了乡村振兴“德清模式”。他希望学校能充分发挥学术、科技、人才优势,为禹越镇乃至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搭建更高的平台、提供更大的帮助。

王欣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就基地建设和未来合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强调,接下来,要以德清县、禹越镇,特别是三林村为平台和载体,更好地发挥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对接发展需求,开展创新设计和产业化合作等社会服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禹越乡村振兴,进而在实践中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会上,王欣和胡国忠签署了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意味着双方的校地合作迈上新征程。根据协议,双方将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地融合、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原则,共建乡村振兴研习服务基地,同时发挥高校的人才、学科等优势,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助力农业产业提升,打造校地共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点。
陈忠购与禹越镇党委委员钟凯代表院镇双方互赠图书。

在德清期间,双方领导还实地考察了由马军山教授师生团队规划设计的三林景区,走访了三林景区内我院微党课实践教学点和“园林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看望慰问了相关师生服务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