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岭北镇中间的小河流淌,在蓝天幕布上漂泊,去而不返。在连绵的阴雨和时而的烈日中,我校艺术设计学院赴诸暨支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们走到了离别的最后两日。
这十天是实践团成员们的一段宝贵经历。成员们或是第一次或是第二次站上那个神圣的讲台,作为一名传授知识的讲师。在同学们期盼的眼神下,成员们满怀热情地开始每一天的工作,而后又以家长的姿态目送同学们离开。

七月十九日上午,实践团成员们配合当地政府,通过老师讲解以及发放宣传单的方式,向同学们传播了反邪教的重要意义。同学们对此也有了深刻的了解,积极配合政府和实践团成员们,登记了十到十四周岁的同学及其家长的个人信息。


这天下午,实践团成员们收到政府的邀请,为镇中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讲解垃圾分类的相关内容。由中文系杨正同学主讲,政府负责人把握流程,以一种轻松的“板凳课堂”方式,将垃圾分类思想传播开。事后政府以文字形式将此次活动成果发表在浙江新闻上,积极响应了国家的垃圾分类、环境保护号召。

最后一天,实践团成员们给大班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课——由同学们自己来扮演法庭上的各色人物,包括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他们非常积极地举手示意要上台。虽然生疏的剧本模式对他们来说有一点难度,但经过一段时间地熟悉和练习之后,孩子们都出色完成了这一次的模拟法庭表演。而对于小班孩子们,实践团成员们因材施教,精心准备了花木兰的剧本。通过孩子们的积极配合以及成员们的指引,他们完成了一场出色的表演。期间,实践团成员们还对他们的表演录了像,留作纪念。之后,成员们对于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了相应的表彰,并且与孩子们互相交换了纪念礼品。
最后一个环节则是签名,首先十位实践团成员们在队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让孩子们依次上前在队旗上签名纪念。终于以一张充满童真与笑脸的合照结束了本次诸暨支教实践活动。

即使只是短短十天的支教活动,它对于留守在镇上的孩子来说是一次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对于实践团成员们来说也是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成员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这些孩子们认识、了解他们不曾接触到的知识世界,同时也能拥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