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绿色发展新思路、质量兴农新举措。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储粮,验粮中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在粮储工作中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粮食列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庞林江老师的指导下前往浙江省各县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以及各地粮库开展粮食收储工作。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浙江省自给率不足四成的现状值得引起我们粮储人员的重视。团队成员在仓库保管员的指导下参与了粮食进仓入库过程。在粮食储藏过程中了解到需要的温度以及湿度都要全程把控,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努力建成无虫(蛀)、无霉(变)、无鼠(害)、无雀(扰)的“四无粮仓”。自给率不足便要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粮心。

如果谷物进了粮仓,粮食安全这一步也由粮食工作者来把控。检验工作需要检测包括杂质、水分、黄粒米、整精米率、出糙率、重金属含量检测值、脂肪酸酯含量在内的七大指标。化验室中的每一粒米都和整个粮仓的粮食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懈怠、不抱怨,这也是粮心。
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粮食储藏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改革。绿色储粮技术将食品保存年限从2年提升到了3-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通风、准低温100%保鲜、智能型膜分离制氮杀虫、食品级镀锌粉防虫正是科技演变的成果。我们是时代铸就的大学生,理应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学习新时代的绿色储粮技术,在绿色储粮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浙江省是一个巨大粮食市场,作为未来的储粮人,应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这个市场。市场的供给需求是粮食储藏的基本条件,需根据不同的地域制定出相对适合的粮食收购价格,对于不同含水量,不同杂质含量的米进行区分,并与农户们沟通协商,让农户们参与构建粮食收购市场的过程当中去。
粮心为民,绿色为粮。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们踏入粮食收购市场,通过建立与农户之间的沟通桥梁、参与粮食储藏以及粮食检验等工作,拓宽了自身对于绿色储粮新设备的视野,并明确了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