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浙江农林大学“生态育人,育生态人”的办学理念,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公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共计10名成员,在徐曦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璞心生态农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璞心生态农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山背村,占地约0.26 k㎡。农场邻接水源保护地“老虎潭谭”水库,位于埭溪河谷冲击平原。当地水土质地优良,以水稻耕种为主,兼有水生、旱地的蔬菜种植。农场农田、鱼塘与林地交织,在四周山体的环绕下,形成了山、水、林、田、村的空间格局。


到达农场后,团队首先对话农场主,初步了解了农场规模、历史发展、主要耕作及运营方式等情况。通过听取农场主的讲述及老师的讲解,团队成员初步理解了农场“大地安好就是所有生命的福报”的生态思想观:即通过在土地上不施用农药化肥、通过精耕细作悉心呵护土地等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持大地的安好,不对土地造成污染伤害,同时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安全的生态农产品,对所有生命(包括人和栖居在土地上的动植物)都是造福的事。他们不仅有这样的理念,并且严格遵照执行,达到了通过以农场的精耕细作而守护一片土地的目的。
为更加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农场是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产生态农产品的过程,团队成员开展了5个主题的调研,分别为生物调查、景观调查、农业农作、社会经济调查和综合。
生物调查组以鸟类和蜻蜓等天敌动物为指示物种,调查农场实现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方法;景观调查组则利用无人机获取的摄影测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对农场范围土地进行了测绘;农业农作组对农场现有的灌溉方式、种植方式进行调查,并针对试验田的土地现状规划了景观和种植方案,并带领大家共同开垦了一块试验田,撒下“希望”的种子;社会经济调查组的同学对农场工作人员进行采访,深入细致地的调查了农场的人力资源构成、薪资结构、文化水平、品牌资源、治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综合组围绕本次工作目标各组工作情况,制定和修改工作计划,同时负责后勤工作,完成做饭、摘菜等生活管理。




为了能够采访更多的农民、以及做好鸟类调查,必须与他们的起居时间同步。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大地,实地考察,将农场的水利设施在图纸上;走村入户,向当地的农民了解农场的实际情况。
经过五天的调查走访,实践团队收获满满。同学们对什么是生态公民、为什么要做生态公民、怎样做生态公民等问题都有了深度探索和体验。成员们认识到做一名生态公民,不只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在生活上节约用电、用水、不浪费食物,在生产中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加有益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经过归纳总结,团队掌握了璞心农场景观与种植现状、生物多样性现状、人力构成、运营方式等基本情况,农场调研的工作告一段落,而属于团队成员们的头脑风暴才刚刚开始。团队成员们根据调研得到的资料,对试验田开展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从试验田创设的意义来思考其规划定位,为丰富农场活动内容献计献策。同时,基于生态调研的结果,团队将研发自然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将带领孩子们向农民伯伯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生态公民”,重塑他们对农村、对食物的认识,以便形成基于生态科学的世界观、环境美学的价值观、环境伦理的人生观,从多个维度强化“自然教育的在地发生”这一实践目标。
通过此次生态公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体会到作为一名农林学子,肩负着对“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做贡献的重大使命。同学们越发觉得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生态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真正为生态保护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文字/施逸飞 柳紫薇 李青榄
图片/施逸飞
初审/赵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