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间,师生与上蒲村村民切磋交流,如何将村庄装点得更美丽。

“一笔一画绘蓝图,一砖一瓦成妙景。”不久前,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赴浙江省宁海县胡陈乡梅山村驻村设计团队的师生,收到当地干部群众送来的锦旗。原来,今年暑假期间,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6名师生为梅山村的村容村貌和部分农家庭院进行了公益设计和施工,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所以村民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园林、建筑学、旅游管理、城乡规划等专业的14位教师和37位研究生、本科生,今年暑假期间组成了6支园林艺术设计团队,应邀前往宁海县强蛟镇、长街镇、胡陈乡、深甽镇、西店镇、黄坛镇6个乡镇的定点村,驻村为当地村容村貌、乡间道路以及农家庭院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师生们结对服务的乡镇农村环境更美了,村道更整洁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呈现更加丰富。

校地协同合作 艺术振兴乡村
近年来,“艺术介入乡村”正逐渐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初,宁海县提出“艺术振兴乡村”理念,探索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激发村民建设村庄、参与艺术创造的内生动力。宁海县文联等单位还专门找到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希望开展校地协同合作,借助高校力量,提升村民审美和创造力。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设有风景园林学等4个一级学科,成立有“风景园林·美丽乡村研究中心”,曾先后组织师生完成杭州湘湖南岸景观设计、杭州青山湖环湖绿道设计等重要项目。师生们认为,乡村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纽”和发展“风向标”,只有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乡村文化资源既是乡村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但是,有的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存在同化现象严重、城市景观泛滥、文化品牌打造牵强且内涵不足等状况,产生了单调乏味又缺少文化风情的现象。因此,我们大学师生在发挥城乡规划设计方面具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应大有可为。”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徐达表示,出发之前,师生们对校地协同、推进宁海乡村文化振兴,就已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说干就干,暑假还没有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就在全院招募志愿者,师生报名十分踊跃。最终根据宁海县的需求,学院选拔51名师生,前往宁海县驻村开展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倾听村民心声 驻村设计施工
在暑期服务期间,师生们吃住在村民家里,从农村、农民的需求出发,为乡村发展整体谋划,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有的以乡村环境改造进行总体规划,凸显乡村特色。有的从农村的文创资源出发,激发乡村主体的文化意识和动力。有的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梳理、植入,形成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的根据农户实际需求,免费为他们设计庭院。
师生们边调研、边思考、边设计、边施工,让一个个农村的文化艺术载体“活”起来。在宁海县强蛟镇上蒲村,如何体现“乡愁”,是该村一直在摸索的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团队的师生白天走村入户与村民交流切磋,夜晚碰撞思想赶制方案。
与此同时,大家不断倾听搜集小村故事,深入挖掘乡村历史人文底蕴,发挥自身特长,探寻乡村核心文化元素,最终以“姥姥家的记忆”为切入点,进行了村庄两侧农家的艺术改造,借用“乡愁”元素,打造并激活了上蒲村文化振兴“一池春水”。
“真的非常感谢这些大学生,把我家院子搞得这么漂亮。”林玉仙是“姥姥家的记忆”女主人,她表示,自从大学生把院子重新设计改造过后,洗衣池、杂物间使用起来更加随手,外村亲戚更喜欢来小院串门,即使孩子们不在身边,她也不觉得太孤单。常与花草美景相伴,“姥姥”整个心态年轻了许多。
村民金校明是个不折不扣的园艺爱好者,原本就在自家庭院种满了花卉和绿植。“听说大学师生免费上门设计,乡亲们都乐坏了。我和邻居第一天就领着他们四处转,初步商议各个庭院都选哪种特色和创意。”回忆起几月前的那些“邂逅”,金校明笑呵呵地。他说,自己虽然爱好花艺,却苦于缺乏专业知识。是在大学师生指导设计下,家里的庭院布局变得层次分明,美一下子就蹦了出来,“国家这两年抓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们农民也要努力。现在,我就像生活在美丽的花园里。”
播种文化知识 在服务中成长
通过参与村庄设计,学生们学以致用,也得到了成长。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陈雯、李一芳很兴奋地说:“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很多的设计构想得到了认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这里很快转化为实际成果,让我们非常有成就感。”
“实践中,不仅仅懂得风景园林专业是干什么的,还坚定了我学好这个专业的决心。”风景园林182班的刘诗怡说,驻村工作期间,他们有方案讨论和思考的认真勤恳,有方案不被接受的苦恼,也有看到村民露出满意笑容后的幸福。“当创意变成现实,带给我的不只有满足感和幸福感,更有责任感。”她年轻的面庞,因思考而坚毅。
即将考研的孔雨爽表示:“这是一次我最难忘的暑假,蜜色的天空,徐徐的海风,焦香的烤土豆,淌着汁水的西瓜,沾满颜料的手掌,还有就是村民们脸上质朴的笑容。”这是他第一次参与这样“落地”的专业实践,从一开始手足无措,到水泥抹灰的砖墙上绘出极具海洋特色的水彩画,粉刷过的白墙贴上彩绘的陶罐,细长的竹篾弯成了鱼的形状,村庄和庭院于宏大及精微处每一点改观,都坚定了他和同学的专业信心。
大三学生杜煜瑶也是第一次为村庄做庭院设计,回首这次暑期实践,她说,当看到自己的设计真正变成园林景观,看到能利用暑假为乡村振兴做些事情,她非常开心。而施工过程中暴露出的设计缺陷,提醒了她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还需做哪些努力。现在,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考虑,正在她心中逐渐成形。
“有风景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志存高远
师生们在宁海县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宁海县委县政府、乡镇和村民的充分肯定。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在微信朋友圈发帖,感谢师生们助力宁海乡村振兴。强蛟镇党委书记叶挺说:“师生们驻村创作不仅让乡村美丽起来,更让艺术的种子深植于乡村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插上‘隐形翅膀’,提升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乡村全面发展振兴。”
面对师生们的努力,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党委书记王欣表示,乡村文化产业具有资源优势、产业融合优势及政策优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他说,在乡村振兴这个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园林学院将积极响应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师生探索多元模式与有效路径,在实践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农旅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美丽乡村建设更需要我们大学生助力。”王欣说,在服务宁海县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同学们深入农村、服务农民,通过这样的方式,学院把思政小课堂与立德树人、培育工匠精神大课堂结合起来,在专业实践的同时,主动引导学生树立鸿鹄之志。这堂“有风景的思政课”,真正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贡献,也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专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