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水乡聚落文化研究”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经过第一天对塘栖古镇的大致了解,小组在第二天主要对塘栖的历史变迁以及运河文化对古镇生活影响进行调研了解。

团队合照一名当地人的小组的采访中讲述了塘栖的历史,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

码头

廊道
随着历史的变迁,塘栖古镇名气渐淡,再加上因为保护不好,这个历史上十分辉煌有成就感的小镇现今只剩下了一座七孔石拱桥再加上几座老房子。在访问中得知,在二十一世纪初时,政府缺少建筑遗产保护的意识,对塘栖进行了过度开发,对一些老建筑进行了拆毁,后又兴建了仿古式的建筑。现在的塘栖古镇,南岸大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北岸的老式建筑保存的还算完整,但是在功能上已经失去了民居的功能,绝大部分都是店铺,商业化的气氛比较浓厚,原本民居与集市并存的形式已经被置换了。

组员采访可以说正是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使塘栖为大众所了解,大运河对塘栖人的意义不言而喻,那在生活习惯上大运河对当地民众的影响是小组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在采访中,小组了解到在过去大运河不仅仅只有航运的用途,当地的居民也常常在用运河水来淘米、洗菜、洗衣服……夏季时,还会有小孩在水里游泳,运河与塘栖居民的关系十分紧密,后来京杭大运河逐渐被保护起来,一些富有民间气息的临水活动也渐渐地消失了。

采访照片大运河对古镇的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广济桥及桥的延生道路组成古城主要的南北交通,沿着大运河两岸的道路则是贯穿南北的交通。在沿河的区域设置廊道,廊道大约有四米宽,往外看就可以看到古运河,为人创造了一个可活动休憩的交通空间。
今日小组通过走访的方式了解了很难在资料中找到的信息,对塘栖古镇的文化构成有了更深的理解的同时也对古镇的建筑布局和形式有了认识。
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第二天的任务也差不多完成了。第三天小组计划对古镇的建筑进行细化地分析,开展相应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