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我校法政学院“治水·寻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临安市太湖源镇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响应浙江省五水共治的号召,结合法政学院专业特色,立足“双百双进”对接乡镇,致力于发掘与弘扬浙江悠久的水文化,探寻基层“五水共治”中的故事。
实践团队在本次活动中收获颇丰。在太湖源镇南庄村,村委干部刘建军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南庄村董溪的历史故事:据《东天目山志》、《太湖源镇志》等记载,董昌身处唐末战乱时期,青年投军屡立战功,官至杭州刺史,后又封为陇西郡王。董昌称王的时候为改善村庄常闹涝灾,庄稼欠收,百姓劳苦的现状,非常重视家乡水利建设,发动百姓疏通溪坑,又在贯穿全村的董溪上建造多座石拱桥,方便村民往来。为了纪念董昌王对于南庄村民的贡献,村民们便把这条溪被命名为董溪。

同时,刘建军还谈了如今南庄村治理董溪的举措。据刘建军介绍,南庄村多举措确保水环境功能区水质,首先自2014年开始政府就加大力度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其次,南庄村村委加强五水共治的宣传,提升村民保护水的意识;最后,太湖源镇政府大力监督截污纳管工程,确保治水工程保质保量,落到实处。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碧淙村的南溪,据太湖源镇农办工作人员介绍,南溪是临安市重点推进的生态河道之一,按照建设临安特色的生态河道,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鱼跃 、景美”这一目标,结合“四边三化”、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水利部门和镇村对南溪碧淙段实施了河道拓宽、清淤等一系列措施,满足防洪要求;河堤选用干砌石和护脚生态石笼格网,不仅更加原生态,溪鱼也能钻进钻出;河道加强清理,放生生态鱼苗,净化水质,维护水下生态;沿河植树布置绿化小品,美化景观。
实践团队对太湖源镇内“五水共治”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走村入户采访当地村民。经过采访我们发现,村民对于“五水共治”认知全面,当地政府宣传工作到位,也经常组织护河巡河活动,将治水工作落到实处。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法政学院“治水·寻源”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既了解基层乡镇治水的特点、成效,又挖掘了治水过程中埋藏的水域文化,将水域文化与五水治水相结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为五水共治助力。
文/宋春春 邵逸凡
图/邵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