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我校园林学院“乡土营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经过多日的设计准备阶段后,到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平山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竹建筑小品实地建造活动。团队旨在结合当地禅茶文化的基础,运用当地竹材料,搭建一个可供村民休憩、喝茶、交流的公共空间。本次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同时,本次实践是我校建筑专业首次公益性的实地建造活动,是一次创新乡村景观模式的探索。
接待团队的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平山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旅游发展特色。径山村作为首批省级美丽宜居示范试点村,因地制宜,结合本村实际,对村庄居住环境进行精心规划。通过参观了解,团队对径山村的景观面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村民的生活情况有了初步认识。
接下来,该团队考察了建造场地。团队根据场地大小和道路限制等因素,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同学们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全部队员分成四组,分别负责屋盖部分、承重部分、围护部分和垫层部分。
竹子等材料到达现场后,队员们根据竹子的长度、直径、弯曲程度等尺寸进行分类。一根竹子短则八米,长则十多米,需要两人协作搬运。这快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使队员们很快地熟悉了起来。
一开始队员们采用手工拉锯的方式去切割竹节,但是效率较低。后来该团队向村民借得一台切割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经过一个上午,墩子和中心承重部分的竹子就已经切割好了。男生主要负责承重柱的搭建,女生则负责墩子的打孔和捆绑。烈日灼灼,队员们汗如雨下,依旧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搭建工作,连竹节都濡染了大家的热情。
在搭建屋顶的骨架时,队员们在固定节点时遇到了难题。由于径山村盛产竹子,当地曾有许多竹手工艺加工厂。当地的梁师傅与团队一起探讨了四方屋顶骨架的四个角落的节点做法。“‘用对力,用巧力’是关键”,师傅告诉队员们。
等到了搭建骨架部分的时候,已过了日落时分。为了加强中心承重柱的强度,该团队在承重柱四周设置一个可移动的水泥墩子。该团队就地取材,从溪里取来足量泥砂,与预制水泥拌在一起。队员们上手很快,拌出的水泥质量也得到了师傅的认可。无论男生女生,都能够顺利完成指挥分配的各种任务。
翌日,队员们早上五点半即刻开工。在完成了墩子的捆绑和搭建之后,一号小组和二号小组进行了垫面骨架的搭接。为了消除垫面的高差,需在其中两个方向的骨架上割制凹槽。在尝试了手锯、打孔成线以及凿子等工具后,同学们顺利地用有限的工具在弯曲的竹子表面切出了规整的槽口。
另外两组队员则负责屋顶,为了劈制约两米的竹片队员甚至要踩在货车上,与搭档配合完成这项工作。在当地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逐渐熟练掌握劈竹子的技艺。
经过两天的搭建,竹亭的骨架已经初见雏形。在实践的摸索中,该团队对竹子的性能和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当地村民及校内外各界人士都对本次建造活动予以高度关注,也很期待该竹亭的建造成果。
(林之茜/文林之茜/图 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