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青衿护绿古木逢春”大学生暑期实践团
指导老师:潘军可、李阳
团队成员:赵鑫渊、方彤瑶、徐琪、何静媛、马瑞萱、许一鹏、许书铭、黄天瑜、尹言言、扈嘉鑫
暑期,浙江农林大学“青衿护绿 古木逢春”大学生暑期实践团深入杭州市临安区和衢州市开化县,开展了一场以古树名木保护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实地调研、技术学习、文化挖掘和科普宣传,为古树名木保护贡献青春力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嘱托。
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再生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古树名木面临着生存威胁。实践团成员们深知这一点,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这场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

实践团在杭州啄木鸟古树救护有限公司进行座谈
在杭州啄木鸟古树救护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古树救护的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公司创始人陈忠良通过企业宣传片,回顾了公司从传统园林景观服务迈向专业古树救护技术的转型之路,并列举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树救治案例,如“5000多年武帝柏移植”“遂昌苏村古樟树救护复壮”等,生动展现了技术与责任的力量。这些案例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对古树救护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每一棵古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陈忠良特别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深切嘱托,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棵古树都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历史记忆,守护古树就是守护文化根脉。随后,啄木鸟公司工程师陈志伟围绕金星村银杏树救护技术展开深度讲解,分享了古树救助方案的关键技术,为实践团后续的开化之行提供了重要借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前合影
在开化县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们将古树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实践团到达开化当天,正值7月1日建党节,实践团参观了浙西红色文化根雕艺术博物馆,欣赏了以千年树根为笔创作的革命主题根雕作品,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深度融合。在浙西革命纪念馆,队员们通过珍贵史料与革命文物,重温了浙皖特委建立历程与红军长征途经浙西的烽火记忆,并对馆外一株千年古香樟进行数据采集与健康状况评估,运用专业知识为古树建立“健康档案”,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古树保护实践有机结合。这种“红绿交融”的实践模式,不仅让队员们在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更以专业视角为古树保护建言献策,实现了红色基因与绿色使命的交相辉映。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金星村的千年古银杏进行数据采集
在开化乡村的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基层,为古树名木建立“健康档案”。他们在金星村对千年古银杏展开全方位“体检”,采集树龄、树高、冠幅等数据,观察树木生长态势,查看病虫害隐患。同时,实践团化身“宣传员”与“调研员”,走访游客与村民,宣讲《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与村支书、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深入交流,了解古树的历史故事和当今保护策略。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与金星村工作人员一同张贴本团队制作《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宣传海报
在寺坞村,团队对三级保护樟树进行深度勘察,记录其形态特征与地理位置,聆听村民回忆,感受古树承载的乡愁。抵达下淤村,实践团见证了古树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惊叹于需六人合抱的“樟王”磅礴生命力,感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守护自然的决心。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详实的古树数据,也为推动古树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为林业局工作人员就实践团在调研与宣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予解答
在开化县林业局,副局长胡文浩从“双源禀赋”切入,介绍当地古树资源,阐释“一树一保险”机制对生态服务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促进作用,强调古树对村庄地理格局分布的重要影响。随后,在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讲解员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历程,让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长虹乡荫木禁碑的历史意义。这些学习经历让实践团成员们对古树保护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他们在后续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下於村千年古樟前合影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浙江农林大学“青衿护绿 古木逢春”实践团成员们以专业知识为笔,以青春热情为墨,在开化县这片红色土地上续写绿色传奇。他们不仅为近五十棵古树进行了基础数据采集与病虫害情况估测,还深入7个村庄与单位,对《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进行了百余次宣讲。实践团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青年一代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后续,团队成员还将编写《开化县古树名木情况调研报告》、《开化县古树名木故事集》等文本,持续为古树名木保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开化古树,通过数据研究、科普宣传等方式,为古树保护与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能量,让每一棵古树都能在新时代续写生机与传奇。
“青衿护绿古木逢春”大学生暑期实践团/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