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团学要闻 - 正文
学习寄语精神  展现青春担当  |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暑期社会实践】“智护文脉,数活遗珍”暑期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09 12:35:25  阅读量: 次】


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智护文脉,数活遗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郭润芝、郑海晶、韩志文

团队成员:程奕然、张碧瑶、吕悦萌、常强强

1.踏上余杭文化之旅,探寻传承创新之路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智护文脉,数活遗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杭州市余杭区,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实践团深入探索余杭区在治水营城、非遗传承、良渚文化解码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感受着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忱,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观察细节,用心灵感受文化,为余杭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1实践团在余杭区调研

2.座谈交流,聆听文化保护战略之声

实践团与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座谈。文化科代表梁颖琪介绍打造良渚、运河等文化名片的战略举措;非遗科王祖龙书记阐述传统水利技艺的活态保护策略;产业发展与宣传科唐金祥科长分享“水元素”文旅项目规划理念。实践团表示,余杭经验为理解“智护文脉,数活遗珍”内涵提供了宝贵样本。

图2 实践团与余杭区文旅局座谈

3.市场调研,感受非遗传承创新活力

实践团调研非遗手作集合点“三亖拾研”。创始人徐涵彬老师介绍非遗与文创融合思路,通过非遗夜校、速成体验卡等方式,降低大众参与门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实践团参观店内非遗产品,感受非遗传承与现代文创结合的魅力。

图3 实践团在“三亖拾研”合影

4.深度调研,探索良渚文化新价值

成员们学习良渚人民治水营城智慧,参观古代营建技术,就良渚预警系统、大数据检测等问题座谈。实践团认识到科技赋能是守护千年文脉的核心支撑,未来将聚焦“智能监测守护遗产安全”与“数字创意活化文化基因”两大方向深化探索。

图4 实践团在良渚博物院参观学习

5.校地协同,共绘文化遗产保护新蓝图

此次调研为实践团提供余杭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一手资料,凸显校地、校企协同关键价值。实践团将基于调研成果深入研究,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贡献青春力量,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新模式,为余杭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入新活力,共绘文化遗产保护新蓝图。

图5 实践团在余杭区文旅局合影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探寻千年古树 书写生态浙江——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古树名木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青田调研古树名木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e路青法·乡约生态” 实践团赴基层持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活动中心219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18 传真:0571-63732721 邮箱:tw@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共青团浙江农林大学委员会 TW.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