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简介
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博爱竹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任敬军
团队成员:杨心成、张倩倩、苏贝宁、林德洋、喻福铖、陈喜智
2025年7月7日,在指导教师任敬军的带领下,浙江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博爱竹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河南省博爱县,深入博爱县的竹材加工企业,通过实地考察、产业访谈、技术研讨等形式,调研当地以竹加工业为核心驱动的“小竹材撬动大产业”乡村振兴路径,探寻传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博爱经验”。
实践团的首站目的地是位于月山镇皂角树村的张兵门帘厂,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门帘厂。负责人张兵亲自带领大家参观了基地内的竹材加工生产线。随后,张兵还向实践团展示了用竹丝制成的各类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家居装饰、日常生活用品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在参观过程中,张兵详细地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道:“尽管我们博爱县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竹林资源,但由于受到竹种、竹材质量以及加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地大部分竹材加工企业仍然面临着原料短缺的问题,不得不从外地运输原料来维持生产。”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着张兵的介绍,对竹加工业面临的困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后续调研中探寻突破这些困境的方法满怀期待。



随后,实践团前往磨头镇牛庄村的扫把厂。该厂负责人带领实践团参观了竹扫把的制作流水线,并表示他的父亲也是从事扫把制作行业的,他算是子承父业。然而,随着时代的持续发展,竹扫把的市场需求日益减少。如今,他的孩子以及这一代的年轻人基本都不再从事这个行业,目前厂里的工人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且他们都患有职业病。同时,负责人还提到,由于当地竹材质量欠佳,所以原材料均从外地运输而来。负责人表示:“若厂内人员同时开工,一天的产量可达500把左右。这些产品不仅销往当地,还能覆盖全国市场,每年外销数量在4000到5000把之间。”
然后,实践团来到了当地清化竹器传承之地——竹坞郡。清化竹器的传承人张师傅正在指导徒弟们制作竹编灯笼。 实践团看到,工坊里的竹编产品琳琅满目,有精美的屏风、实用的茶具等。张师傅介绍,竹编技艺在博爱县已传承了数百年,如今在当地声名远扬,产品也十分畅销。张师傅自豪地说:“我们从事竹编工作的时间相当灵活,大部分活儿都能在家中完成。如此一来,既能赚取收入,又能兼顾家庭,为当地不少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最后,实践团抵达了当地的竹材加工中心,这里同时也是当地的竹材集散中心。据随行的张玲老师介绍:“博爱自古代起就开展竹材加工,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历史极为悠久,而且它还是北方重要的竹材集散中心。” 在这里实践团看到了当地原始的竹材加工过程,工人师傅们熟练地将竹子进行火烧、切割、打磨等操作,这些经过初步加工的竹材,一部分会被制作成竹制品,另一部分则会被运往全国各地。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对竹材加工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后续的调研工作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调研,探寻到突破这些困境的有效方法,为当地竹加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博爱竹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图文